林國一方雖然表現的稀爛無比,但並不表示人家的軍隊就真的稀爛,身處亂世,都是打老了仗的,能存活下來的,都是精兵,並不好欺負。
就好比戰國時期的山*東六國,自秦國商鞅變法以後,面對虎狼強秦的時候,表現的也很稀爛,到了戰國後期,除了趙國還能偶爾與之剛正面,其他的真的只能用一潰千里、望風而逃來形容了,但他們真的渣嗎?
不僅不渣,反而個個都是精銳,趙國以一國之力,強壓整個草原;最沒有存在感的燕國,在遼東拓土兩千里,分分鐘教遼東諸部落做人;南方楚國,在北面受挫後,轉頭向西、南、東三個方向擴張,巴蜀、吳越、黔中逐一被吞併;連最弱的韓國都有一個勁韓的外號,弓弩天下第一,拉到後世,特別是唐朝以後,不考慮兵器的代差的情況下,可以說吊打那些承平已久的大一統王朝的軍隊綽綽有餘。
類比一下就可以知道河東諸國的戰鬥力都不可小瞧。
但關鍵是,雙方都不願意停戰,林國陣營不甘心失敗,中山國陣營也不願意就此止步,好死不死的,朱忻河不知道是不是太膨脹了,居然迫不及待的就把朱忻洲母子給咔嚓了,這一下子,戰爭繼續下去的理由就有了。
朱忻洲可是林國國王的親外孫,他媽是林國國王的親閨女。
打著為女兒和外孫報仇的旗號,戰爭繼續,但仇恨的力量光環好像並沒有作用到自己人身上,重整旗鼓的林國陣營雖然比一開始的望風披靡要好得多,不過依舊擺脫不了節節後退的事實,四大強國的地位搖搖欲墜,聲威更是被對手踩進泥里了,弱林之名傳至四方。
聽說林王這段時間天天在家裡摔東西…然並卵!
該敗的還是得敗!
但這種結果不是華夏這邊樂意見到的,對於華夏來說,最好的結果自然是兩敗俱傷,如果再將隔岸觀火的另外兩家也拖進水那就更好了,最不濟也得是林國獲勝才符合華夏的利益。
可惜,現實永遠不由人的意志所左右,最壞的結果出現了,在還沒有徹底取得戰爭勝利的情況下,驕傲自滿的中山國就迫不及待的開始成批次的往贖罪荒野流放罪犯,並且還派人大搖大擺的進入蘇武縣城,試探華夏這邊的反應。
而且這還只是明面上的,據錦衣衛和軍情局密保,近段時間內,有大批的河東武林人士幫派分子隱瞞身份潛入蘇武縣城,不用猜都能知道他們是中山國陣營派來打前站的,目的絕對不良。
對於中山國伸出來的爪子,華夏可以直接給剁了,但剁了以後呢?人家爪子多的是,你剁一根,人家馬上就可以再伸兩根過來,沒用。當年武周就是這麼玩殘契丹的,當然人家泱泱大國,大氣的很,直接伸得就是拳頭,被契丹砍了一個又一個,然後,然後可憐的契丹就被累死了。
當然,中山國不是武周,華夏也不是契丹,累不死,但很噁心啊!
所以,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中山國搗亂或者增加林國陣營的實力,給中山國添堵,讓他主動將手縮回去,不要過分貪婪,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覬覦別家鍋里的肉。
給中山國搗亂,華夏早已在做了,但效果不顯,李康承認自己對錦衣衛的期望過高,對戰爭看的有些過於兒戲,主要是他受以前的影視影響太大,什麼斷其糧道啊、刺殺主帥啊,想著簡單,其實就憑錦衣衛那麼點人,根本沒有可行性。
而要想增加林國一方的實力,直接出兵是萬萬不可能的,但可以為他們找可以出兵的盟友,比如依舊置身事外的另外兩大強國,這一點,新到任的端木賜已經在做了。
華夏自己就只能在物資上提供援助,陸路有中山國阻隔,因此只有從海路轉運,如果海路暢通的話。
用兵器、醫藥、盔甲、鞋襪、布匹等換取林國等沿海諸國的糧食,既能增強林國的實力,又能解決華夏的困境,還能養活沿途各大殖民點——海路一旦暢通,殖民點就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進一步增加華夏的綜合實力,可謂一舉三得。
「只希望他們能一帆風順!」
……
韓非鎮,距離齊桓鎮一千多里,探路隊停靠的第一站,他們要在這裡匯合探路隊的另外三條船。
「到了!」一條小艇快速的滑向碼頭,艇上的
第280章 伸過來的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