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起兵消息在三日後傳到長安,一時間,長安米價暴漲,大有超過去年大災之勢,民間裡人心惶惶,試子不讀書,商人不早市,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看著朝廷的對策。
此時,楊國忠、李亨、李琮三人不約而同的來到御書房,等待著大唐皇帝李隆基的決斷。
「相國,你是說安祿山帶兵入朝?」
「不是入朝,陛下,是臣以前所說不幸被言中,安祿山那廝果真反了。」
「安祿山造反!不!不可能!朕待他不薄,他為何要反?」
「皇上待他確實有天高地厚之恩,但他不思回報,竟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舉,其心可誅!願皇上早日發兵,誅殺此賊!」
「那愛卿看何人領兵為好?」
楊國忠剛要回答,太子李亨卻上前一步奏道:「六帥府大將軍李月為長勝將軍,兒臣保舉他為帥,征討安祿山!」
李隆基聞太子之言,臉上露出犯難的表情,旁邊的李琮看到,便上前奏道:「李月雖善打仗,但畢竟年輕,資歷不夠,再說皇上之病暫時也離不開他,兒臣以為領大軍者,最好不用外人,以防生變,所以兒臣保舉甄王李琬領兵前往平叛。」
「靖德太子所言極是,臣再推薦河東節度使高仙芝和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為左右副將,這樣就萬無一失了。」楊國忠在一旁補充說道。
「琮兒和相國所言不錯,朕的身子現在確實離不開迎春,就依你等所言,封琬兒為輔國大將軍,高仙芝和封常清為副,率關內軍二十萬,討伐反賊安祿山。」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李隆基命甄王李琬為主帥,高仙芝和封常清為副,率關內軍二十萬,討伐反賊安祿山。就在出兵的前夜,郯王府內,郯王李琮密唔了甄王李琬。
「二弟,我讓你所辦之事是否已辦妥?」
「大哥,依你言,所需五萬軍我已用後軍名義調往涇州,不知大哥想派誰去掌管?」
「此事不宜派外人,我就讓小晃去掌軍吧!」
「也好,事不宜遲,明日小晃就和我一同出發,屆時他領五萬軍留在涇州,供大哥調遣。」
「好的,但此事極密,就是楊國忠也別讓他知道。」
「這個我省得,大哥準備何時動手?」
「時機還不到,還要再等等,關鍵是要把京城的軍隊都控制住,到時一切就由我來決定。今天就這樣吧!我祝二弟旗開得勝。」
「多謝大哥!那我就先走了!」
「二弟慢走。」
第二天,甄王李琬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向東開去,此時,離安祿山造反已經過去了二十日。
這天,大軍已過了潼關,李琬因不善騎馬,故坐在馬車內,這時有軍校來報:「高將軍求見!」
「請高將軍上車敘話!」
高仙芝是高麗人,今年五十餘歲,身材瘦高,皮膚黝黑,他上車後便向李琬行了一軍禮,
「高將軍不必多禮,本王雖為主將,但打仗之事尚差高將軍和封將軍太遠,所以還要多多辛苦高將軍和封將軍了。」
「王爺客氣,我過來是想和王爺商量一下,我聽說叛賊前軍已逼近滎陽,滎陽是中原糧倉所在,一但有失,影響甚大,我想能不能我軍加快行軍速度,或派一先鋒先到滎陽去阻擊敵軍。」
高仙芝見大軍行動極緩,且又分了一軍北上,不知是什麼打算,他心急如焚,和封常清商量後,便前來和李琬商量。
「高將軍認為派多少軍趕去滎陽合適?」
「二、三萬便可,只求拖住敵軍。」
「賊軍有十幾萬,而高將軍卻說二、三萬便可,難道我唐軍能以一敵五嗎?父皇要的可是開門紅啊!再說,敵軍遠道而來,必然疲憊,我軍緩行以休息充備,到時以逸待勞,獲勝之機必然大增,我準備屯軍洛陽,以戰敵軍。」
高仙芝剛要開口,李琬卻手一擺,止住了高仙芝的話頭。「我意已決,不必再說了,高將軍只要帶好兵就是了。」
高仙芝無奈,只得離去,李琬卻淡淡一笑,自言自語的說道:「打仗你還行,要是弄政治,你就差得太遠了。」
自從那天李月在酒樓說出石破天驚的一席話,李琬至今心都沒有能平靜過,多少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