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下敲敲打打的丁若鏞和一眾北學生,洪景來再度將李禧著、林尚沃和朴周命三人召來,一道商議關於重整幣制的事情。
一說到將會利用現在漢陽朝廷掌握的超過二百萬兩現銀,以及不久之後將源源不斷的輸入漢陽的紅銅,鑄造統一的新貨幣的事情,三位商團大佬面上的神采居然不是那種牴觸或者不滿,反而顯得相當興奮。
洪景來原本以為會十分艱澀的開局,好像陡然變得順風順水起來!
起先由於朝鮮國內的貨幣相當的不充足,在很多鄉村還普遍進行著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也就是在城鎮中會出現貨幣交易。但即使是這么小規模的貨幣使用量,貨幣還是不足。
所以各大商團出具兌票實際上也是被市場倒逼的,沒有辦法啊,交易總要用錢,可是市面上沒有錢。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只能使用有相應價值保證的紙幣了唄。
可是紙幣有一個相當不好的特性,即不耐磨損。尤其是大量在市面上流通的那種一兩二兩,五兩十兩的小額兌票,因為頻繁的使用,上面的簽名花押等字體花紋磨損極快,所以要不了多久就必須收回,然後重新簽發。
這就導致了一個巨大的問題!
各商團需要相當的儲備金!
每一期兌票在到期時,會迎來恐怖的兌換潮。為了保障商團本身的信譽,上百年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商團敢於不向持票者當場立刻兌現的。這也就導致了每年的特定時期,各商團在大城鎮中的門店必須準備巨額的現金,以保證能夠應付兌票到期。
雖然之後可以通過重新簽發新一期的小額兌票來逐步回籠市場上的現金,可是頻繁的準備現金,對於各商團而言,都是一項非常不划算的「工程」。
反倒是洪景來不準備牽扯進入的大額貨幣才是各商團的心頭肉之一,在朝鮮這個小小的國家,使用到上百兩乃至上千兩的大額兌票的場合,主要就是各商團以及各地坐商外加大地主大士紳的大宗貿易,兌票與其說是一種鈔票,不如說更像是一種附帶信用的商業票據,來回在特定群體中周轉而已,提現的次數並不會太多,使用的也沒有那麼頻繁,可以長時間的在固定的範圍內使用。
還有另外一種使用方式,便是買官行賄以及地方向京官奉納獻禮的場合,這種特殊情況下轉移的大額兌票是很少直接兌現的。收了錢的大監們,要麼把兌票轉換成土地,要麼就找個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地來商團兌換。
數額雖然巨大,但是因為不用即刻兌現,大監們也只樂意半夜裡一點一點的送到自個兒家裡的倉房中,所以遠沒有小額兌票的那種集中性的支付壓力。
各商團對於鑄造更加耐磨損的小額金屬貨幣,那真是舉著雙手雙腳來支持,且巴不得洪景來趕緊弄好,他們甚至樂意免費幫洪景來承運這些新貨幣,快速的在八道鋪開。
21.毫無反對之聲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