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三個月里,東三省外管局註冊登記的新增外國公民則達到12萬人,使得在東三省的外國公民達到了50萬的規模,數量最多的並不是俄國人,也不是日本人,而是朝鮮人,朝鮮在過去的十年間一直處於日本的殖民統治中,由於是日本廉價掠奪資源、糧食、農產品和傾銷工業產品的殖民地,朝鮮經濟狀況早已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近年不斷逃入東三省朝鮮人數量一直在快速增加。全/本\小/說\網/
因為這些人基本不接受正常的管理,也不在外管局登記,外管局只能粗略的估計為25萬人左右,占東三省國外公民的一半還多。
宋彪歡迎外籍公民來東三省工作,條件是符合《大清國東三省地區和俄法英日德五國協約章程》,這個協約中有兩點規定,第一,除入籍洋人,外國公民在東三省不得直接持有和購買農業用地;第二,外國公民應具備一定工作經驗和教育學歷,對非投資者、無技術特長和無教育者,除夫妻和親屬關係外,原則上不予批准長期居留許可,只能持有短期簽證和暫住權。
從朝鮮邊境湧入東三省的大量朝鮮人完全不具備這兩個條件,進來就要占據土地資源,特別是在東三省還未開墾的地區大規模居住,日本甚至暗中支持朝鮮王國利用這些居住人口和東三省、大清帝國挑起所謂的領土糾紛。
因為朝鮮王國不在《東三省五國協約》的約束範圍內,宋彪在過去的大半年裡也都沒有精力操心此事。只是派人和日本、朝鮮協商,日本政府為了不影響和東三省、東北新軍的合作,表面上做出了積極的態度,實際依然有意想要竊取對延吉地區的管轄權,只是礙於實力大不如前,不敢輕舉妄動,就在背後繼續支持朝鮮王國。而朝鮮更樂意借著日本的支持不斷占領這些地區。
道光年間,東三省的朝鮮族百姓總數還不到1萬人,絕大多數都在長白山的山區中。除此之外就都是在過去三十年裡不斷偷渡過來。
清政府在此前的光緒7年(1881年)在吉林設置招墾局,允許朝鮮人進入延吉墾荒,起初允許注為國民。光緒11年,隨著朝鮮開始斷定這一地區為朝鮮王國領土,清政府隨即改變條件,要求在吉林邊境墾荒的朝鮮人必須在秋收之後返回,而朝鮮人基本是賴著不走,朝鮮王國也暗中支持這種強占之勢,甚至設立官員。
這就是所謂的間島領土問題。
你必須承認朝鮮也是一個極度無恥的國家。
吉林設置招墾局後,大約有五萬左右的朝鮮人以正規的方式進入吉林省,可更多的還是非正規的逃荒湧入。
宋彪在直隸、山東、江北等地紛紛開設的官辦和商辦的郵輪,定期每周不斷來往於東三省和關內。每月可輸入關內百姓四萬人入關,等到年底,他會將這個規模逐步增加到每個月二十萬人的規模。
從三月份開始,宋彪就已經在延吉採取強硬的政策,先禁止了朝鮮人前赴後繼的湧入延吉之勢。在地方設立多個巡防支隊,不斷抓捕朝鮮難民,強行遣返。
宋彪也是一石雙鳥之策,一邊強硬對付朝鮮和日本浪人,另一邊將吉林巡撫增韞暗中增招的萬餘號人的左路巡防營強行裁撤,重新整編訓練。拆散之後納入邊疆各地的巡防支隊,原有如張作相、湯玉麟、張景惠一概撤去軍職,在偏遠各府的警務局系統安置了一些閒職的副提調職務給他們。
宋彪自己則委派薛長慶為延吉軍墾局總辦,取代原有的招墾局,兼任地方直隸州的警務局提調,在延吉實施軍墾,準備逐步編設一個巡防總隊的規模,在延吉一帶以武裝警察的類型和朝鮮、日軍對峙。
在丹東、渾江,宋彪繼續委任常萬春、孫世勇兩人為軍墾局總辦,在科爾沁、通遼一帶甚至是跨過東三省轄區設置遼西軍墾局,將華振基派遣過去擔任軍墾局總辦兼地方警務局提調,組建遼西巡防總隊對付蒙匪。
在張作霖的部隊被宋彪強拆之後,增韞誠惶誠恐,日日不安,只好又來求見宋彪。
這一次就不像上次那麼好說話了,宋彪原本都懶得見他,就是讓他自己想辦法調離東三省,在蔭昌和唐紹儀的折中勸說下,宋彪才另外安排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接見增韞。
增韞是個蒙古人,日俄戰爭之前還在新民府擔任知府,也算是破格提拔到了吉林巡撫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