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崇禎二年,清太宗皇太極因為長久攻不下遼東,(遼東由袁崇煥鎮守)所以改道攻遼西,從蒙古繞道迂迴到北京城下。當時,袁崇煥軍得知京師圍困,於是兩日兩夜急行軍三百餘里,比清軍還早到了二天,駐軍於北京城門外。
那時,袁崇煥帶領的軍士又疲又累,於是,他求見皇上,請皇上打開城門,讓京師入城略事休息。但崇禎皇上剛愎自用又疑心很重,對袁崇煥身擁重兵心懷忌憚。此時袁崇煥部若要進城,一旦叛亂,那他的皇帝位置可就保不住了。所以,他不准袁崇煥帶兵進城,定要讓他們在城外打野戰。
此時,清兵還在迂迴從西路襲來,一路上勢如破竹,戰無不勝。清軍的先遣騎兵在高密店獲悉袁軍已到,都是大驚失色,他們怎麼也想不到袁軍會來得這樣快。
兩日後,清軍到達廣渠門。兩軍在廣渠門外血戰。兩軍惡鬥了四個時辰,勝負未決。當時北京軍民竟都在城頭觀戰,但見清軍如秋風掃落葉般過來,擋者死。還好,明軍中有袁督師在。袁督師穿著甲冑,衝鋒陷陣,終於擊退清兵。
雖然打退了清軍,但袁督師明白,自己帶領的將士終是有限,要想擊退勇猛無敵的清軍騎兵,只怕很難。袁督師想了一宿,認為清軍遠道而來,戰線拉長,糧草供應不濟,最好還是堅守城池,然後派游軍去截斷清兵的糧道,焚燒清兵糧草,再派兵去占領長城內外各處要隘,使清兵完全沒有退路,然後再與清兵打持久戰。
無疑。袁督師這條計策在當時來講,是最為明智的計策。但心急如焚的崇禎皇上並不這麼認為,他一心想快點將清軍攆出北京城,所以對袁督師的停戰不動很是憤怒,不斷催促袁督師出戰。
當時袁督師的手下只有九千騎兵,也對皇上解釋說,要等步兵到了以後才能進攻。九千騎兵對陣當時十幾萬的清兵。除非主帥腦子被門夾了。
但當時的崇禎皇上。無疑就是一個腦子被門夾了的主帥。他懷疑袁崇煥不出擊另有所圖。袁崇煥為什麼不出擊?難道想篡位麼?或者那些傳言都是真的,他和皇太極有書信來往?難道他們要逼迫朕和清軍求和?這麼想著,他越加懷疑袁崇煥的忠心。
而清軍呢。被袁崇煥的部隊擊潰之後,心中不忿,就在北京城外大肆燒殺出氣。可悲的是,當時北京城居民的心理和皇上是一樣的。顧及的只是自己的身家性命,考慮的就是自己的糧食財產。所有人都聽信外面的謠言。認為袁崇煥不肯出師肯定是別有用心。更有很多人說清兵就是袁崇煥引來的,目的在於和朝廷求和,使皇上不得不接受清軍主張的合議。於是有人開始在城頭向袁崇煥的部隊扔石頭,罵他們背主賣榮。
也就在這個時候。清太宗皇太極想了一個極妙的法子。他想到了在中原屢試不爽的反間計。正好那日,清兵捉到了兩名從宮裡出來的太監,一個叫楊春。一個叫王成德。皇太極立即派五名親信監守。夜半時候,親信故意耳語說道:「這次我們故意撤兵。並不是我們打了敗仗,那是皇上的妙計。皇上和袁督師已有密約,大事不久就可成功。
這兩名小太監當然不小心聽到了他們的耳語,更巧的是,這些親信竟然守衛失職,讓楊春逃回北京。
自然,逃回去的楊春要向崇禎一一稟報這些耳語。
崇禎大怒,立即召袁崇煥和祖大壽進宮,還沒有問兩句,就將袁崇煥逮捕,囚入御牢。
雖然事後,崇禎還對袁崇煥的部將說,袁崇煥謀叛,只罪一人,和眾將士無干。但眾將士聽聞消息後,竟在城下大哭。受到驚嚇的祖大壽索性帶著部將逃回遼東去了。
最終,袁崇煥被崇禎判凌遲處死。凌遲,歷來最為嚴酷的死刑。話說,凌遲也是一種本事活兒。皇上命令凌遲一千刀,劊子手做活不到家,三百刀就讓犯人死了,還是要受罰的,起碼要自斷手臂。傳說漢朝大漢奸劉瑾,以謀反罪被皇上判死刑,例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按說頭日該三百五十七刀,剜出的肉約指甲蓋大小,剜出一肉,血出,再剜出時,竟無血出。沒法,劊子手只好稟告監斬官,說犯人受驚,先押回牢中定神,明日再凌遲。當天晚上,劉瑾還喝了一點稀粥。第三日,劉瑾口塞胡桃,生生受了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才受死。但也遠沒有達到規定的三千六百刀。
讓人痛恨的是
第0173章 封鎖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