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道昌在烏金嶺,對淮陽山內部的情況,自然要比袁國維了解得更多,當即也跟韓道銘及喬、陳等家的當家人做了說明:
「白馬尖往北、華柱尖往東,淮陽山分屬霍州、巢州兩地的山區,藏匿的丁口估計約有十二三萬人左右,但具體的統計或許要等到今年夏秋季才有準確的數字……」
「這麼多丁口?」喬純林乃喬維閻的伯父,此時擔任宣州司戶參軍,乃喬氏當代的家主,他聽到韓道昌這話,是大吃一驚,完全沒想到淮陽山僅東北坡、東坡之內,藏有這麼多的逃戶,說道,「要是將華柱尖往西,一直到九里關之間的山民都算上,不得有二十萬之多?」
「只會更多,不會更少。」韓道昌說道。
韓道昌接下來又進一步說及他這次所了解到的更多情況。
也是親自走進淮陽山里,他才知道淮陽山四周峰嶺雄奇,但崇山峻岭之間,實際存在大量的河谷、溪谷平原以及大片的低矮丘山。
這為過去近百年間大量的民戶從淮河平原為逃避戰亂而入山中滋息繁衍,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也由於大量民戶丁口在山裡耕種了數代人,使得淮陽山里整體的耕種水平不低,至少比韓謙隨父親初到敘州時還要更強一截。
雖然沒有準確的數字,華柱尖以東、白馬尖以北的淮陽山地里,耕地估計不會低於八十萬畝。
為緩解矛盾及衝突,韓謙對後續主動打開寨門迎接棠邑兵進駐、如數上報丁口及田畝的山寨,手段也就沒有那麼激烈。
除了清丈田畝、核定賦稅外,對占有大量田地的豪民大戶,也僅僅是要求他們將名下所控制的奴婢都轉為傭僕,嚴禁無償傭雇,要至少給予能保障其生存的薪錢,更嚴禁打殺、變賣,同時要求他們減低貧困佃農的地租。
而對於曾據寨以守、抵抗棠邑兵進入的山寨,韓謙就沒有那麼客氣,所有牽頭搞對抗的豪民大戶都作為戰俘收押起來。
除了征沒二十萬畝,作為口糧田以及撫恤分配給應募入伍的底層貧民及奴婢家小居住、耕種外,還有大量積蓄的錢糧等家產,都充當軍資使用——韓謙在淮陽山這兩三個月,主要是靠這個支撐軍資消耗,而這部分田宅的分配,也差不多在拉鋸戰期間進行完畢。
不過,淮陽山裡的耕地資源已經開發到極限,甚至可以說是過度了。
以當世的農耕水平,這一片山區滋息繁衍逾十三萬人,也是遠遠過載了。
這使得山里民戶生活極為貧困,最底層的貧民及奴婢,生存狀況更是堪憂,只能依附於豪民大戶生存。
除了在烏金嶺南側要新置一縣外,韓謙還計劃奏請朝廷同意在龍潭河中上游新設一縣,計劃將廬江縣北部、淮陽山東坡的龍潭河上遊河谷以及龍潭河北岸的一部分土地划進去,以便加強對巢州西岸及淮陽山東部山區的控制。
這一區域,原本是壽州軍的屯墾區,特別是過去一年時間裡,壽州軍最多時在廬江縣北面駐以三萬戰卒、兩萬屯兵,與南邊李知誥所率領、廬江防線上的四萬多淮西禁軍精銳對峙。
壽州軍現在倉促撤出去,棠邑兵在龍潭河兩岸接管上百座的防寨、屯寨,還有數以萬計的屋舍以及開墾出麥苗青青的十數萬畝新田,可以先用來安置從安豐寨所俘獲的兩萬軍民。
這些軍民之中,前後將近有四千青壯男丁,或自願或被迫進入防線禦敵,傷亡也最為慘重,有一千四百人戰死,傷殘者更多。
兌現戰前的承諾,即便不能放他們及家小返回皋城敵占區的家園,但也要給予優先的撫恤、安置。
而除了能耕種的田地、能遮風擋雨的陋舍外,這些人口要安頓下來,還需要給予衣物、農具等生活、生產必需品,甚至還需要補充一定的畜力。
要不然的話,一個精壯男丁所能耕種的田地也是有限的,生存條件依舊堪憂。
這一步完成之後,棠邑左右兩軍也應該擴編完成,淮陽山以東將以滁州城、巢州城構造新的防線,軍事緩衝帶以南將有大片新的可開墾區域,則可以逐步的將淮陽山里一部分富裕人口遷過去……
這些後續要進一步深耕淮西的計劃,自然不能寫入奏疏之中,得由韓道昌回到金陵跟
第六百一十六章 回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