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爭論,整個朝堂之上吵成了一鍋粥,差點沒光膀子幹起來。要不是崇禎皇帝在上面看著,他們可就不止動口了。
不過這一番大論,倒是把崇禎皇帝給重新說服了。身為讀書人那就應該有讀書人的氣節,那種民族的骨氣,就是要有這種刀架在脖子上也不服的骨氣。那些想要遷都的,都是丟了骨氣的人而已。
昔年土木堡事變後韃靼圍城,大明頑強抵抗沒有遷都。後來京城也曾數次遭劫,可是歷代就沒有一個皇帝說要遷都的,難不成這還要在他身上開一個先例不成?
想到這裡,崇禎皇帝一陣唏噓。遷什麼都,不走了。崇禎皇帝的脾氣擺在那裡,讓他丟掉京城灰溜溜的離開他辦不到。什麼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那不是崇禎皇帝的座右銘。與京城共存亡,與大明共存亡,才是他這個皇帝應該做的事情。
這些人也不想想,當年朝廷之所以死戰不退咬緊牙關不遷都,那是還有兵在手,有一戰之力。可是現在,到哪弄兵去啊。李自成攜大勢而來,將宣府精兵早早的覆滅,眼下遼東精銳又不能輕動,那什麼跟人家死磕。
一些人突然就想到了太子手中的十數萬精銳,這些精銳前段時間可是大方光彩,連女真精銳都不是對手。對付區區李自成,應該沒問題吧。
這還不算,最後一些人還極力要求把太子留在京城,然後找個由頭將太子軍的軍權給奪了。十數萬大軍,如此多的軍隊,放在某個人手裡,是不是有些不妥。這麼多的軍隊,是不是應該放在兵部的管轄之中。
只要太子人在京城,崇禎皇帝也點頭了,那太子就沒有辦法反對。太子軍就必須立刻馬上全力北上對付李闖,保衛京師。有什麼好休整的,一群苦哈哈,有幾兩銀子給你們,你們那就乖乖賣命就好了。至於太子軍會因此會死傷多少人,跟他們有關係麼。
得知這個消息,趙乾滿是焦急。他來是想讓崇禎皇帝同意遷都的,沒想到現在差點連自己也陷進去了。實在是這些人口才太好了,再待下去,自己可是連渣都剩不下了。
本來是想勸說崇禎遷都的,沒想到差點連自己也搭進去了。唉,本來以為只要他出馬,崇禎皇帝就算在怎麼固執,也得聽一聽他的意見吧。他也是低估了京師大臣們的戰鬥力,首次交鋒,還沒看見對手,趙乾就倒下了。
真要是繼續呆下去,最後連他自己也走不了了。還好當年的時候他沒有留在京城,而是毅然決然的啟程去了南京。不然的話,恐怕幾個月後他也只能看著京城城破乾瞪眼了。
想想即將到來的李闖大軍,趙乾就是一哆嗦。這京城是非之地,看來是不能再待了,他沒有時間跟那些大臣們耗。所以在得知這消息之後,趙乾立刻就跟崇禎皇帝告退想要回到南京了,隨後更是直接離開。
太子直接離開京城的事情,自然是被早就盯著的大臣們得知了。他們立刻就想派人阻攔,然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崇禎皇帝把太子留下。可是太子也夠狠的,剛出了京城立刻點齊兵馬撒丫子就跑了,連讓他們請旨的時間都沒有。
等太子帶人跑的遠了,就算有了崇禎皇帝的旨意也白搭了。只要太子執意不肯回來,有太多的手段可以用了。比如說常用的拖字決,再比如說乾脆就說沒聽見,甚至直接動手把來人殺了說他們假傳聖旨都不是不可能。
至於現在在太子沒走遠的時候就去攔人,似乎也可以。不過想想太子手中的大軍,他們也就只能徒之奈何了。太子這次進京可是帶了三千騎兵,那可是騎兵,誰活得不耐煩了敢強行阻攔。
從北京城出來,趙乾一路之上馬不停蹄直奔南京而去。這速度,讓後面傳旨的人追都追不上。一路就這麼跟著趙乾去了南京,等趙乾到南京的時候,他們還在路上呢。
「太子,您竟然回來了?」一回到南京,趙乾直奔孫傳庭所在。眼下也只有這位孫老大人,才讓趙乾有些心安了。皇帝不願遷都,他們也不得不提前出發了。
見到趙乾之後,身體已經大好的孫傳庭可是大吃一驚。要知道趙乾啟程到北京,前後才一個多月的時間。縱然率領的是騎兵,但前後一個多月的時間也就夠一個來回的。
曾經在朝堂之中混過不短時間的孫傳庭,自然是了解朝堂諸公的辦事效率。更何況是遷都這樣的大事,沒有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