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頂一戰後,小鄧興許是深感讓張無忌化解雙方恩怨已然陷入困境,於是趙敏開始登場。
小鄧的那個徒弟鄭文翰只注意了風花雪月,卻沒注意到,實際上,張無忌、趙敏在大都那個小酒店裡的對話是整部書的一個關鍵中的關鍵。
張無忌在這裡表達了他心中的希望:『倘若大家不殺人,和和氣氣、親親愛愛的都做朋友,豈不是好?我不想報仇殺人,也盼別人也不要殺人害人。』
這是張無忌的想法,應該也是作為作者小鄧此時的想法。
小鄧在這裡,或許不再想塑造一位任性執著的俠客,而是希望能夠表達自己用寬容化解仇恨,以和平親愛泯滅恩怨的思想,這也成了《倚天》的最終主題。
說到這裡,媽媽就有些奇怪,小鄧這年紀輕輕的,怎麼會有這種心思感悟?他到底經歷過什麼樣的生離死別,怎麼竟會有種佛家寬容寬恕放下的意味?」
姜妃明淨秀麗的眉宇間,飛速閃過一絲疼惜,柔聲細語道:「他跟媽媽感情很好,他媽媽對他的影響也很大,像習武、讀書都是來自他媽媽的影響,只不過,很小的時候媽媽就病逝了。而他新成立的公司,名字叫遠徵文化,第一個字『遠』,就是取的媽媽名字『媛』的諧音。」
李曼點頭感慨:「怪不得。原來如此。」
然而,門外的鄧錚聽到這裡,心中卻是大驚失色!
因為,金庸先生最初報端連載《倚天》的時候,張無忌的形象並不是後來看到的這樣的。
最初金庸想要寫的主角身負血海深仇,心機深沉叵測。精於謀算,一心復仇。
——謝遜說空見來化解仇怨的時候,他用掌打自己天靈蓋,然後無忌馬上叫道:妙計,妙計。當時張翠山和素素都沒反應過來。
——這一下正中穴道,常遇春咕咚一聲,摔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了。胡青牛此人脾氣古怪之極,他若不肯施救,不論你如何苦苦哀求,如何動之以情、挾之以威,他總是見死不救。可是無忌最後一句話卻使他深印於心:『你若不將常大哥治好,總有一天,教你死在我手裡。』他見無忌年紀雖小,卻實非常物,況且又是張三丰愛徒之子,日後若是糾纏上了自己,當真是個大大的禍胎。
報紙連載版的張無忌,更像早期的楊過,甚至有一點韋小寶的影子。
金庸先生自己對他的批語也是「高傲倔強」,這和之後性情溫良、寬宏大度的張無忌哪有一點兒相似。
關於之所以改變創作初衷的原因,存在有很多版本和說法,而鄧錚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版本中,那位專門研究金庸的資深筆者曾在論證後提出觀點:金庸修改《倚天》是在這樣一件事發生之後——1976年10月,年僅19歲的查傳俠自殺身亡,成為金庸一生中最痛心的事。
並稱,後來金庸自己也說過,他在修改《倚天》的時候,心中想著的是他敏感溫柔的長子。
《探索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與池田大作對話錄》中,金庸提到:「1976年10月,我十九歲的長子傳俠突然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自殺喪命。這對我真如晴天霹靂,我傷心得幾乎自己也想跟著自殺。當時有一個強烈的疑問:『為什麼要自殺?為什麼忽然厭棄了生命?』我想到陰世去和傳俠會面,要他向我解釋這個疑問。」
在這種情況下,修改的三聯版,跟連載版人設天翻地覆。
這一個張無忌,對萬事萬物都懷有不忍之心,看似優柔寡斷、猶疑不決,這種軟弱的個性確實很讓讀者討厭。
張翠山殷素素武當山自殺以後,張無忌的反應是這樣的:俞蓮舟凜然道:「無忌,你爹爹已經死了,你要好好活下去,日後練好了武功,為你爹爹報仇雪恨。」無忌叫道:「我不要報仇!我不要報仇!我要爹爹媽媽活轉來。二伯,咱們饒了那許多壞人,大家想法子救活爹爹媽媽。」
放眼金庸的小說里,像張無忌這樣沒有一點兒復仇之心,以化解天下紛爭為己任的主角幾乎沒有,大部分都已經出家了。
而在修改後的《倚天》裡,金庸似乎也借張無忌之口道出了心中對於兒子選擇自殺的痛苦和不解:「我爹爹媽媽是給人逼死的。逼死我父母的,是少林派、華山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