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恨才人無行;二恨紅顏薄命;
三恨江浪不息;四恨世態炎冷;
五恨月台易漏;六恨蘭葉多焦;
七恨河豚甚毒;八恨架花生刺;
九恨夏夜有蚊;十恨薜蘿藏虺;
十一恨未逢敵手;十二恨……天下無敵!」
嘴裡吟著劍君十二恨這首,改編自清代文學家張潮所著《幽夢影》的詩號,林牧忍不住有些期待。
在許多武俠迷那裡,《風雲》那擁有著四大神獸、以及帝釋天、神、魔的世界,就算是武俠里的高武世界,沒辦法,經過幾十年漫畫、影視的改編,《風雲》已經成為人盡皆知的武俠。
但真要說起高武的話,真正的武俠迷卻是知道還有一些,比如說《天子傳奇》、《神兵玄奇》,真要說起來,《龍虎門》似乎也算一個,海港城漫畫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賦予了這些武俠漫畫超強的視覺衝擊。
海港城生活穩定,自然就產生了這種武俠文化大爆發,除了以上的這些,還有代表著狼派武俠的《武道狂之詩》,同樣畫風上佳;在同時期的大陸,因為積弱百年,百業待興,所有人都在渴望改變生活的情況下,卻是文化不顯,沒有形成文化的溫床,這點很正常。
而就在同時期的彎島,那時卻是亞洲四小龍,是無數大陸人羨慕的對象,生活的富足、閒適,自然也就催生出對精神文化,尤其是武俠創作的需求。
在前世,代表著諧派武俠的李涼,正是彎島作者,代表作《奇神楊小邪》,許多武俠迷都知道他的名字。
而另一個影響彎島數十年,曾經因為太過吸引民眾追劇,而被彎島正府禁播的《霹靂布袋戲》,卻是因為劇中使用閩南語、又採用木偶代替角色的原因,而讓許多非閩南語覆蓋地觀眾不適,覺得《霹靂布袋戲》一般般。
這也並非是觀眾的問題,《霹靂布袋戲》自己的宣傳,也有毛病。
比如說其曾經拍過一個霹靂電影,叫做《聖石傳說》,本來也是想用作打開大陸市場的敲門磚,也曾在電視上播放過,但其劇情,實在是亂得可以。
從開頭六大派封印的那個大boss時,許多人還以為這部電影就是這boss突破封印,結果竟然又搞出個其他的主線,即使是霹靂老劇迷,也有不少看年迷糊,更不用說是新人了。
這樣的情況下,《聖石傳說》在大陸雖然播出,但卻沒引出什麼風浪,算是錯過了一個極佳的機會。
另一個沒有進入大陸的原因,就是其宣傳、銷售渠道的問題。
許多瀛島漫畫在大陸宣傳得人盡皆知的時候,霹靂還在如同早期的網絡小說一樣,靠著彎島那塊小地方賣正版光盤盈利,這樣如何讓人知道?
後來網際網路普及,霹靂倒是藉此獲得了一大批大陸的忠實粉絲,也讓許多人愕然發現,原來當初《還珠格格》那群人,也是霹靂布袋戲的粉絲。
而在國內cos界被日漫、美劇角色占滿時,在彎島台南當英文實習老師的席珍,第一次把霹靂布袋戲的角色,帶到了cos圈,自此就是十多年的cos生涯,讓霹靂在cos圈牢牢占據了一席之地,這些,都是一部堪比小說一樣曲折的故事……
總的來說,霹靂布袋戲在大陸沒有盛行,一小部分是因為自身的風格問題,大部分卻是因為自己在大陸進行宣傳的失敗,至於那些新人常說的「閩南語聽不懂」,那就純粹是習慣性吐槽了,畢閩南語再聽不慣,那也是自己國家的話,較之日語、美語,哪個更難聽懂?
……
一部霹靂史拍了幾十年,一個素還真在熒幕上演了幾千集、每集平均1小時的武林神話,每每想起,林牧都有些驚艷的感覺。
甚至不單是《霹靂布袋戲》,以布袋戲形式拍攝的《射鵰英雄傳》、《風雲》之類的武俠,即使沒有那些炫目的特技,在今天看來,依舊比一些小鮮肉的片子好看許多,尤其是《風雲》中,聶風奪取火猴的那一段,依靠純粹的操偶水平,竟然真就表現出武俠人物高來高去,風神腿凌厲迅捷的風格,實在是讓人暗嘆這些傳統文化傳承者的手藝高超。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林牧在《西遊記》時,就與許多曲藝圈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