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看看去。」
陳朝倒不是那個你說什麼就是什麼的人,很多時候,在意的就是那個眼見為實。
宋斂也微笑看著那位杜尚書,心想我雖然煩人,可要說不好糊弄,還得是咱們這位鎮守使大人最不好糊弄。
杜尚書瞥了宋斂一眼,倒也沒有露怯,笑呵呵道:「走就走,去瞧瞧本官這些時日拼了老命弄出來的傢伙什。」
陳朝笑著點頭,率先向外面走去,杜尚書和宋斂一左一右,跟著這位返京的鎮守使大人一同前往工部在神都的一處工坊。
說起工坊,其實還要感謝陳朝,最開始工部開始承制軍械之時,在神都只有一個不大的地方,畢竟是在神都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倒也能夠理解,不過後來好在是劍氣山的鑄劍師來了,工部趁著這個機會往上遞了個摺子,要擴大工坊,皇帝陛下倒也沒有卡著,很快便批了摺子。
而且出乎杜尚書意料,那原本工坊所在的一條街,都直接劃給了工部,如今一條街的工坊,除去可以為邊軍承制軍械之外,還有其他利民的設施,都能在那邊工坊製造。
等到陳朝來到工坊這邊的時候,諸多工匠都停下手中工作,好奇地盯著那個如今聲名在外的鎮守使大人。
陳朝還沒說話,杜尚書就沒好氣喊道:「看什麼看?都是一個腦袋兩條腿兒,鎮守使就那麼稀奇?趕緊幹活去,耽誤了工期,有你們的罪受!」
這番話說得不可謂不重,但那些工匠居然都沒有半點害怕的意思,而是嘴裡罵罵咧咧,這才低頭重新幹活。
由此就能可見,這位杜尚書平日裡在這群工匠面前,估摸著也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物。
其實的確也是,這位杜尚書早年間以書院學子的身份參加科舉入仕之後,並未去選擇那註定會更為璀璨的為官之路,而是一頭扎進了工部,從工部小官當起,一步步成為如今的工部一把手,依著這位杜尚書的說法,那就是老子讀了一輩子書,反正知曉自己沒有濟國安邦的才幹,那就還不如踏踏實實為百姓們做點事情。
之後在這位杜尚書任上,工部的確為大梁百姓革新了不知道多少次工具,開挖水渠,在河道兩側修築堤壩,可謂是盡心盡力。
天監十一年的那場渭州大水,朝廷震怒,不知道有多少河道官員受到牽連,一直到神都的工部官員,牽連到此事的,都下了大獄,可怎麼查都沒能查到這位杜尚書頭上,而且之後杜尚書上書多次,在大梁皇帝面前據理力爭,有許多官員得以赦免,許多官員從輕發落。
後來魏氏被查抄之後,真相浮出水面,才得知其實錯根本不在工部。
至於對這些工部工匠,杜尚書也是關懷備至,平日裡從未擺什麼官威,以至於這上下工匠,都從未將這位尚書大人視作什麼不可招惹的朝堂重臣。
這一點,在六部之中,唯獨只有工部能夠如此了。
而更為讓人敬佩的是,這十餘年間,每次吏考,杜尚書都是上佳,朝廷有好幾次依律要將他拔擢到別部,可都被這位杜尚書拒絕。
他就在工部深深紮根到了如今,一點都不想動彈。
光這一點,杜尚書就成了朝中獨一份。
朝中的各大朝臣,即便有和這杜尚書不對付的,但也不得不佩服這位杜尚書的為民之心。
三人來到一處露天廣場,這裡有同時一百多座熔爐,一進入這裡,空氣里的熱浪就是肉眼可見了。
杜尚書乾脆便直接脫掉上衣,露出乾瘦的身軀,摘下官帽,跟陳朝介紹道:「鎮守使大人,如今工部的工匠,最多也就能維持一百多座熔爐不熄火了,日夜不停趕工,工匠輪班,但爐子裡的火不滅。」
陳朝看了看那些滿頭大汗的工匠,皺眉道:「過些時候,本官去替你們討些符籙來把溫度降一降,這哪裡是人待的地方?」
杜尚書搖搖頭,眯眼笑道:「劍氣山那幫鑄劍師說了,要是用上符籙,爐子裡的溫度受了影響,那是不行的。」
聽到這裡,陳朝也不好說些什麼,只是看著這些埋頭鑄造的工匠,眼中有些感激。
杜尚書將兩人領到一處淬火所在的地方,這裡堆著幾十件甲冑,只差最後一步。
第九百五十六章 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