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火衝天,恨意盈胸。這一刻,大梵天王渾身殺氣凜然,直令神懼魔驚,仙佛辟易。寒潭洞窟之內的所有人,包括武當七俠和三大金剛在內,赫然人人毛骨悚然,感覺活像遭遇雷轟電殛,渾身上下內外,每塊肌肉甚至每根血管,統統都撕痛欲裂。
天王一怒,竟是恐怖如斯!瞬間,死亡的恐怖感覺,便活像一團揮之不去的濃重陰影,沉甸甸壓在心頭。讓在場所有人都最徹底地明白,究竟什麼才叫做真正的——絕望!
此時此刻,唯一還能夠在大梵天王面前挺立者,就只有劉伯溫。他咬住牙關,緊握拳頭,絕不低頭。縱然一言不發,卻已經用實際行動,表明了自己不肯退讓的堅定決心。
十多年前,尚處於貧賤之中的劉伯溫和朱元璋,在濠州城相識,並結為莫逆之交。因為朱元璋得罪了蒙古權貴,兩人被迫離開家鄉逃亡。途中,他們和化身為少年,自稱「軍」的張三丰相遇。
張三丰看出了這兩人皆非池中物。但又因為當時身有要事,無法親自加以教導。於是張三丰分別推薦二人前往皇覺寺和空空洞,分別拜在空澄方丈與大方真人門下,學文習武,不斷努力自強,為日後幹大事而做準備。
空澄方丈一手「大須彌佛掌」,在武林中也大大有名。但朱元璋乃天生的「日月雙王」,體內具有先天元陽真炁,和尋常內功相衝互斥,所以朱元璋不管怎麼努力,也練不成空澄方丈所傳授的武功,卻也籍此打好了根基。日後修練明教日月二宗武學,方能水到渠成。
至於大方真人,本身精通玄門道術。對兵法的研究,也極有心得。在這兩方面,他都足夠教導劉伯溫而有餘。
身為軍師的最高境界,自是「運籌帷幄之中,決戰千里之外」。但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實際中,即使是軍師,往往也有親自上陣動武的必要。在這方面,大方真人的本身修為,卻頂多只相當於武林中三流人物水準。劉伯溫若跟著他學,即使學得和大方真人一樣,也根本不濟事。
張三丰早已預料到這一點,並非針對性地作出了彌補。他從萬象真藏之中,取出一套名為「飛星九轉訣」的奇異武學,提前交給大方真人,讓大方真人轉而傳授給劉伯溫。
飛星九轉,一轉一星。九星之象,分別對應人體四肢及五臟。每發揮「一轉」的力量,都能讓自身的戰鬥力,得到短暫提升。一轉復一轉,功力便能反覆增強。對於本身武力比較弱的劉伯溫而言,正在在緊要關頭之中,最有效的應急手段。
不過有效歸有效,因為這飛星九轉決的本質,其實是透支生命,以換取強大力量。故此存在著次數方面的限制。終其一生,九轉之境,只能分別使用。否則的話,將造成嚴重損耗,以至於折損壽元。
不過,劉伯溫卻認為,把九轉力量分開使用,效果不大,提升也有限。倒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把一輩子可能施展的「轉」數,集中在一或兩場戰鬥之內,盡情加以發揮。威力必定非同小可。
這也是因為,劉伯溫認為,需要自己這位軍師走上前例出陣的情況,不可能有太多次。把畢生所有「轉」數量傾注於一、兩次的生死交鋒之中,應該已經足夠。所以他才有這種決定。
然而,究竟什麼時候才,而且是動用「轉」的最恰當時機?要對這一點進行準確判斷,實在並不容易。同時,朱元璋、徐達、常遇春等人的武功修為越來越高,劉伯溫也基本沒有了動手的機會。
白衣世尊之子,強奪波斯明教總教主大位,率領大軍回歸中原,向朱元璋復仇。長江水上一戰,朱元璋因為攻下應天之後,便耽於逸樂,武功退步,不敵世尊之子,生命垂危。這個時候,正需要劉伯溫動用飛星九轉之力解圍。然而……
所謂「諸葛一生唯謹慎」。當年的諸葛亮,行軍打仗,從不願行險賭博。故此當魏延提出奇襲子午谷之策後,諸葛亮並不應允,寧願堂堂正正,出岐山北伐。
劉伯溫外號「再世諸葛」,智計與諸葛亮差相仿佛,性格之謹慎,同樣和諸葛亮如出一轍。雖然朱元璋形勢危急,但劉伯溫卻認為,世尊之子頂多只是狠狠羞辱朱元璋一番罷了,不會立刻就取了他性命的。故而始終有所保留,不願意輕易把這張最後的底牌打出去。
很可惜,劉伯溫在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