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在山東設有十九個鹽場,基本維持著元代以來鹽場建置的基本格局,其中就有七個鹽場設在膠州和萊州地區,這些都是官鹽。
除了官鹽,山東地區的私鹽產量絲毫不遜色於官鹽,老朱家從朱元璋開始就實行了海禁的政策,這讓「靠海吃海」的老百姓一下子失去了主要的經濟來源。
而朝廷的海防建設所帶來的負擔卻是越來越嚴重,老百姓不僅要免費為官府搞建設,該交的稅和不該交稅一樣都不能少。
而且靠海的土地,不是鹽鹼地,就是沙磧地,根本無法種糧食,就算勉強種下,那產量也能把人愁死。
巨大的生活壓力逼迫著在海邊生活的老百姓不得不鋌而走險,不是枉顧禁令下海捕魚,就是偷偷的曬鹽,然後賣給私鹽販子。
雖然同樣是高危職業,但是相對下海捕魚這個危險性極高的行業,賣私鹽的安全性相對還是要高一些,所以在山東沿海地區,私鹽販子的數量數不勝數。
鹽販子從灶夫手中購買食鹽的價格也就是三四文一斤,但是賣給商人的價格可以達到七八文,轉手之間就可以賺到一倍的利潤,刨除運輸費,每斤鹽他們至少能掙四文錢。
如果能夠把食鹽運到西南地區或者是北方地區,那一斤食鹽至少能賣二十文錢,簡直就是赤果果的暴利。
不過想要把山東的鹽運到其他省份可不容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朝廷實行海禁,如果從陸路運鹽,光是運輸成本足以人普通的商人望而卻步,在加上路上又不太平,即便是大商人也很少有把山東的鹽販到外省去賣的。
方雲就是看中了這一點,所以才將目光瞄準這一塊,至於運輸問題,他根本就擔心。
亂世即將到來,崇禎皇帝已經被建奴和流民搞得焦頭爛額,根本沒有心思關注海禁這點小事。
而且就算想管,現在海禁也不是他能管的了了,如今大明最大的海商本身就是大明的官員,大名鼎鼎的福建總兵鄭芝龍。
朝廷的水師遇上他的艦隊,那就像是小孩遇上大人一樣,根本不堪一擊。
崇禎皇帝雖然不甘心,但是卻有隻能幹看著,好在他對大海並不怎麼關心,頂多也就是氣不順而已。
真正讓方雲擔心是運輸過程的安全,海上的安全不用擔心了,鄭芝龍雖然基本上控制了整個南洋的海上運輸線。
不過他控制的主要是國際線路,比如大明到日本,大明到台灣,大明到呂宋,日本到呂宋等運輸線,對於大明境內的海洋他並沒有設卡收稅,畢竟他現在也是大明的正式武官了,多少還是要給朝廷留點臉面。
所以方雲要應對的威脅主要還是來自陸地,這就是為什麼方雲急著要成立護衛隊的原因之一,如果有三百裝備了火槍的護衛隊,方雲走到哪裡都不用擔心安全問題。
除此這些問題之外,還有一個更讓方雲頭疼的問題就是船從哪裡來,既然打算走海運,那麼運輸船就是必不可少的運輸工具了。
可是眼下除了登州水師之外,其他的商船都是小平船,大船也多是內河船,根本無法在大海中航行。如果勉強使用,不但安全無法保證,運輸成本也會直線上升,這不符合方雲的計劃。
「大隊長放心,護衛隊保證能夠完成押送任務!」
方大山略顯失望,他還以為方雲準備把護衛隊拉出去見見血呢。
他見過不少流民和土匪的武裝,和他的護衛隊根本沒法比,甚至連朝廷的軍隊在行軍隊列方面也大多數不如護衛隊。
方大山心裡估計,能壓過護衛隊的也就只有大明的邊軍了,不過方雲又沒有造反,邊軍也不可能跑到山東來攻打護衛隊。
如果真的要打仗,方大山不懼怕任何流匪,用護衛隊來對付小毛賊,他都覺得有點牛刀殺雞的感覺。
不過方雲並不贊同方大山的看法,護衛隊雖然看上去訓練有素,但是畢竟訓練的時間太短,根本做不到令行禁止,還只是樣子貨罷了。
平時訓練還看不出來,但是一旦上了戰場,對手只要稍微強硬一點,護衛隊立刻就會崩潰掉,不過只是用來護衛商隊南下應該是沒問題了。
方雲打算走海運出貨,山東海域這邊因為登萊水師的原因,基本上沒有什麼海盜,護衛隊的人物是在上岸之
第二十章 俗套的詩詞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