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八章一二八·淞滬戰(十五)
蔣介石下野後,並未立刻離開南京,他在中山陵下又徘徊了一周,而這一周,南京政壇正是牛蛇共舞,一團亂象!
12月16日,當粵方得知蔣介石宣布辭職後,便立即派李宗仁、馬超俊等分兩批自廣州赴南京,寧粵雙方終於能夠在南京合開四屆一中全會。
而隨著粵方代表的入京,一個新矛盾又呈現出來。
大會召開前,對汪派在上海「大世界」遊樂場召開的第三地國民黨四全大會所選的十名中央委員資格問題,出現較大分歧。
由於粵方不承認汪派中委資格,汪精衛因此信誓旦旦地在滬表示:「無論如何,兄弟代表主席團各位同志,可以負責的說,我們對於本會代表在上海選舉的結果,一定是盡力維持的。」
對於汪精衛同粵方的分歧,蔣介石自然求之不得,並乘機極力拉汪入南京陣營。
16日,已下野的蔣介石在南京主持召開國民黨中常會臨時會議。
在討論出席四屆一中全會委員問題時,陳立夫提到汪派「大世界(指汪派四全大會選出的十名中央委員)的怎樣?」
蔣介石即表示:「大世界的也要來的。如發通告,籠統一點。大世界的名字可以不寫。」
18日,剛剛入京的汪派主要人物陳璧君、顧孟余、陳公博即來拜見蔣介石,請蔣介石助其解決上海大世界十委員問題,並表示唯先承諾,精衛然後乃肯來京。蔣對此毅然允之。
1931年12月22日,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終於在南京開幕。
蔣介石出席開幕式後,留函孫科、于右任等表示:「全會即開,弟責既完,如再不行,必為本黨之梗。故決還鄉歸田,還我自由。」
表面上,蔣介石做出一副解甲歸田的姿態,為暗中更加緊了聯汪制粵的步伐。
然而再蔣介石離京前,一樁糟心事,找上了門。
張學良致電南京:「當最近日本進攻錦州之時,我軍駐關外部隊理應防範,但若現政府方針未定時,是否不用錦州部隊進行防守,可否撤至關內,部隊駐地預備為遷安、永平、灤河、昌黎。」
蔣介石大為光火,錦州的戰略地位,你張某人不懂嗎,此時日軍數次進攻錦州時,國民政府已多次電令張學良抵抗,
蔣介石再次嚴令張學良必須嚴守錦州,不得放棄抵抗,可是等過些天張學良的回電過來的時候,蔣介石已經離開了南京。
蔣介石在離京前,做了許多的準備,比如他特意召見汪派骨幹陳公博、顧孟余、王法勤三人談話,大意是說本黨現值存亡危急之際,急須一得各方信仰之領袖主持一切。本人甚盼汪先生能不顧一切,任此艱巨……中興本黨非汪莫屬之類,給汪精衛一系的人馬鼓舞打氣,讓他們與粵方之間的矛盾更為激烈升級。
22日下午,國民黨一中全會召開第一次預備會議,寧粵雙方首先對汪派中委資格發生激烈爭論。
接受汪派中委,是蔣介石的既定方針,寧方自然表示贊同。
石瑛首先主張汪派中委應該出席,引起粵方的反對。
吳稚暉則以中立者的姿態說:「這件事本來與我們是不相干的……粵方既多九人,勢難取消,不如依何委員應欽所提議聽京方亦增九人。此十八人……定名為次候補,大家以為這個辦法可以實行,在南京方面褚委員(民誼)和本席願意改為次候補委員。」
原本支持粵方的林森也表示:「本席也是監察委員,現在也願意改為次候補委員。」
石瑛更直截了當地說:「中央委員又不是有權利的事,不妨在今天會議中決定再擴充候補委員九人,不必另定次候補等名稱。」
石瑛同時表示願意退讓為候補委員,陳璧君、馬超俊等紛紛附議。
最後,由主席團提出折中方案,滬選十名中委除張發奎由粵方同時選出外,其餘九人全部承認,另增加中委九人,京方得五名,粵方得四名。會議才得以繼續進行。
四屆一中全會,共通過各類提案39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上海和談期間粵方提出的《中央政制改革案》。
該案由粵方代表伍朝樞起草。伍氏在第一天正式會議上首先向代表解釋道:
第一七八章淞滬戰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