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民國二三事 > 第一七六章淞滬戰十三

第一七六章淞滬戰十三

    第一七六章一二八·淞滬戰(十三)

    范傑則冷眼旁觀這一切的發生,對於這些事情,不並有插手的意願,其實不只是他,很多人都謹慎的選擇了旁觀。

    12月7日,汪精衛對陳銘樞明確表示:「粵會所舉之執監委縱不來,亦可赴寧,但有先決兩條件:一要擬具治國方案,經蔣承認;二要整個的合作,不應要此一部分,不要彼一部分。」

    就在汪、陳會談的當天,蔣介石在南京召集幹部會商對粵辦法。

    他一度想採取極端措施,不惜以取消黨治為名,來打擊粵方在寧粵對峙期間所堅持的「黨統」。

    他表示:「余擬即開國民大會,以本黨政權提早奉還國民。因本黨自不振作,現已失卻以黨治國精神。而胡漢民等憑藉黨之資格,實行害國毀黨,將使我總理手創之黨蒙被污點,余心實不忍也。況且中國由我而統一,亦應由我手以奉還於國民也。」

    由此可見,蔣介石還是不願輕易放棄權力。

    但是卻沒有多少人表示同意,吳稚暉立即表示:「此著太險。目前只有以靜制動之一法耳。」

    蔣介石默思良久,也不得不承認吳稚暉說的確有道理,點頭回道:「吳先生之言亦自有深見也。」

    此時取消國民黨「**」,結束訓政,固然可以打擊粵方所憑藉的「黨權」優勢,但同時也危及寧方政權的合法性,蔣介石最後只好放棄這一險著。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國駐國際聯盟代表施肇基奉令,於9月21日向國聯理事會控告日本侵略中國領土,破壞國聯盟約。要求國聯採取行動,制止日本對和平的威脅和形勢的惡化。「使危害和平的局勢不致擴大」,並恢復到事變爆發前的狀態。


    國際聯盟在英法等大國操縱下採取了縱容態度,國聯理事會就日本武裝侵入中國東北問題爭論了3個月,作過多次決議,既不敢譴責日本,也不能制止日本擴大侵略。

    在中國代表的一再要求下,12月10日,國聯理事會終於通過決議,決定派遣一個國聯調查團到遠東實地調查「九一八」事變情況。調查團的任務只限研究中、日糾紛的背景,向國聯提出報告,而無權干預兩國的軍事行動或建議雙方直接交涉。

    而在同一天,粵方代表孫科等到滬,會同汪精衛、鄒魯與寧方代表陳銘樞會商。孫科首先聲明,召開一中全會的前提是蔣介石必須下野,代理人選必須為粵方同意者。

    11日,陳銘樞致電蔣介石稱:「胡漢民、孫科等必欲鈞座辭職始快。職思當此時機,鈞座似亦暫避為宜。」

    同樣在寧方內部也開始出現不一致的論調,譚延闓躲在湯山不理世事,而同意蔣介石下野的人數也在增多,何應欽又在暗中策劃著什麼,但這會他極為的小心,蔣介石雖然察覺到什麼,但是也無法弄清楚何應欽到底是怎麼想的。鑑於何應欽的前科,蔣介石也很無奈。

    范傑也很無奈,中國政府一直糾纏於國內的權力鬥爭,南京也好,粵方也罷,對於東北事件的關注度都在下降。

    在這麼一個時代,交通不便,通訊不便,信息不通,人們的眼光大多數時候只是關注與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最多不過本省與鄰省之間,對於遠在天邊的東北,除了九一八事件的短暫事件內,人們的關注點已不再那裡,當然學生除外。

    一切都源於幾十年的軍閥分隔,甚至在鄉下還有人一直認為東北是張大帥的地盤,這個張大帥說的是張作霖,而對於大多數能接觸到信息的人們來說,東北時間依舊是東北軍的問題,不管其餘各省的事,提起日本人,馬上幾句,捐一點款,如此而已,而日本人占領東北對於他們來說,沒有多少影響,因為生活沒有變化,僅此而已。

    12月12日,南京,蔣介石召集幹部繼續會商進退問題。

    吳稚暉、李石曾、戴季陶都反對蔣下野,一致表示:「介公必不可退。介公退,則中國休矣!」

    唯有何應欽表示:「真如之言亦自有理。總座請細思之。」對何應欽在關鍵時刻的表現,蔣介石非常不滿。

    他在當天日記中寫道:「稚暉、石曾、季陶、鐵城皆不主余退,而敬之、真如等則惟恐余退之不速也……」

    此時,蔣介石深知欲「改為軍事時期」,「聽命餘一



  
非色天空推薦:  民國一九三二  
隨機推薦:  鋼鐵蒸汽與火焰  戰神狂飆  紅色莫斯科  軍工科技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民國二三事"
360搜"民國二三事"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