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縣長家的孩子會說話了,這個特大喜訊立即傳遍了整個臨川縣城,很快又傳回了信州的老家。
聽到這個消息的人無不為之高興,說什麼的都有。
這個故事口口相傳,越說越玄,最後演變成為一個傳說——「雞神下界,喚醒繼先」。
那隻把小繼先「天聾地啞」一鳴驚人治好的大公雞,自然成了老張家的一個重點保護動物,在他家裡,雞比大熊貓珍貴多了。
再也沒有哪個廚子敢來「紅燒」它了,因為那隻被「神化」的雞成了小繼先的寵物,誰敢動小公子的所愛,不想在縣長家幹了是不是!
後來,這隻雞終於幸福地渡過了一隻雞應該渡過的完整一生,直到老死。
要知道這世界上幾乎沒有那隻雞可以活到老死,老死之前總會出現某種場景:一刀下去,留下一地雞毛……
張縣長自從兒子的舊疾不治而愈之後,高興之餘,認為是老天庇佑,祖先顯靈,自當積德行善報恩才對。轉念之間,一下把個人的功名利祿看淡了很多,雖說是張縣長學自孔孟,因為家庭環境的影響,卻時常談及老莊。
公私之間張縣長常常把「道德」倆個字掛在嘴邊,既是自勉,也是勉人。
他是這麼說的,「人啊,你可以無道,但不能缺德。」
張縣長在縣裡工作原則也以「無為而治」做為施政要務,對於民間訴訟多以調停為主,只要不是十惡不赦,能夠真心悔過認錯,張縣長一概給予改正機會。
下邊是張縣長一次工作經歷: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次讓你先回去,希望你能痛定思痛,積極改正錯誤,我相信你,組織也相信你。不過,話說回來,你做得也太過份了,不是本官批評你,人啊,你可以無道,但不能缺德。你想想,要是別人用根鐵棍子把你親娘腿打折了,你能願意嗎?要將心比心,人心都是肉長的,對了……人腿也是肉長的,不是一根鐵棍子,經不起你那麼施暴。」
每次張縣長都會對犯了錯誤的人不厭其煩地進行說服教育。
還別說,絕大多數犯了錯的人,都能讓他教育的唏哩嘩啦地認錯,「縣長,我改,我一定改!我保證再也不會拿鐵棍子打斷人媽的腿了。」
「這就對了嗎,浪子回頭金不換,改了就是好同志。」
「縣長,你是好人,你比我親爹親媽都好。他們死的早,不行你就當我親爹吧。」
「親爹可不行!人之髮膚受之父母,你我什麼關係也沒有,我怎麼敢要你這麼大的一個兒子。」
「親爹不行,乾爹也行。」
「乾爹也不行!忘記提醒你了,你不拿棍子打人家媽的腿,也不能去打別人爹的腿。」
「我保證連狗腿都不敢去碰。」
……
這是張縣長寬容的好處。
臨川人自來喜好讀書,民風淳樸古拙,絕大多數人都能夠尊禮守法,壞人本來就不多,僅有的幾個壞人還都移民去了,所以,在張縣長任內,訴訟大減,雖無大治,也無大害。
其實,在太平年間,只要不擾民已經算是個好官了。
再後來,因為張縣長怠於迎送,倦於人情往來,閒暇時間一心鑽究黃老之術,對於厚黑之學不屑於顧,對那些鑽營之徒羞與為伍,這就與現實有些脫節,顯得有些特立獨行,格格不入。
在大宋,做官的不收禮不行,不送禮更不行。
慢慢地不容於江西官場,免不了得罪了一些同僚和上峰,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言官交章彈賅,說臨川知縣怠於政務,空談誤政,包庇罪犯,貽害地方。
這罪過可不輕,等朝廷派出特派官員——監司長官查過之後,發現言官所舉之事大多是捕風捉影,不過,張知縣確實在工作中有一些違規之嫌。
這位監司長官相當有水平,他知道如果非要給張知縣一個處分有點小題大做,對他也有失公允,可讓他平安無事毫髮無損這種結局一定會引起官員共怒,於是,監司長官找張知縣約談了一次。
其實長官也沒有說什麼,只是旁擊側敲了幾句,「你還年輕,以後的道路還很漫長,機會多的是……」
張知縣做為當事人,心裡跟明鏡一樣,也不在爭辯,淡然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