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倫斯王國除了正規軍的四十個團,還有全部換裝新式步槍的國王護衛團。在完成對布金共和國的整合之後,拜倫斯王國還會整編二十個伊利比團。屆時拜倫斯王國又會多出八個伊利比火槍團,八個伊利比騎兵團和四個伊利比炮兵團。
不過在外界眼中,布金共和國應該被整合進即將成立的「伊利比國」,而非併入拜倫斯王國。因此愛爾特王國將布金共和國的軍隊算成了拜倫斯王國的盟軍,既然不是同一國家的軍隊,在指揮協調方面就一定會有問題,兩軍合兵之後,戰鬥力肯定會弱於同等規模的單一國家軍隊,這就使得愛爾特王國低估了拜倫斯軍的實力。
即將要爆的是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大戰,失敗的一方搞不好是會亡國滅種的。如果愛爾特王國沒有和拜倫斯王國締結軍事同盟條約,他們大可以在這場戰爭中保持中立,從而規避風險。可是現在愛爾特王國是拜倫斯王國的軍事同盟,如果他們不加入戰爭,不論拜倫斯王國的一方是勝是敗,他們都不會有好下場。
如果拜倫斯王國勝了,等他們恢復了元氣,肯定要找愛爾特王國算撕毀軍事同盟條約的帳,到時候愛爾特王國已經成了孤家寡人,肯定會被打爆的。如果拜倫斯王國敗了,組建包圍網的勢力也可以拿愛爾特王國和拜倫斯王國的軍事同盟來搞事,找機會把愛爾特王國也幹掉,到時候愛爾特王國還是會完蛋。
如果愛爾特人是像伊利比人或是都古人這種人口大族,他們根本不需要擔心這些問題。然而他們的人口只有三千多萬,人力資源有限,戰力也是有限的。在面對拜倫斯同盟或反拜倫斯同盟包圍網這種級別的對手時,哪怕是傾全國之力讓所有戰士穿上附魔盔甲也無法扭轉戰局。
所以愛爾特人必須要參戰。因為只要加入其中的一方,才能避免被秋後算賬的命運。既然不論如何都要參戰,那麼愛爾特人必須謹慎考慮,加入勝率大的一方,必要的時候還可以臨陣倒戈——在種族存亡的壓力面前,國際信譽之類的事已經無所謂了。
目前所有的萊汀人勢力,所有的伊良人勢力,所有安威克人勢力,大部分都古人勢力,以及所有的泰容貴族勢力,都處於反拜倫斯同盟包圍網中。拜倫斯同盟的成員國只有拜倫斯王國,泰容王國,即將整合成統一國家的「伊利比國」,厄古斯王國以及願意站在厄古斯王國這邊的數個都古王國。
考慮到所謂的「伊利比國」還沒有整合完畢,應該無法揮出百分之百的實力,反拜倫斯同盟包圍網這邊的贏面應該更高一些。可是反拜倫斯同盟包圍網畢竟是大規模的聯軍,內部情況複雜。他們是處於兵力優勢的一方,還是進攻方,拜倫斯同盟很可能會利用聯軍的內部矛盾分化他們,然後將其各個擊破,所以拜倫斯同盟也有一定的贏面。
想到這裡,愛爾特人突然產生了一種錯覺,那就是自己將是這場戰爭的關鍵角色。如果他們加入包圍網聯軍,包圍網聯軍的贏面就會更大,如果他們加入拜倫斯同盟,同盟軍的贏面就會更大。再加上包圍網那邊一次又一次的來拉攏他們,許諾給他們大量的好處,這樣一來愛爾特貴族們就堅信自己在這場戰爭中至關重要,以至于洋洋自得,驕傲起來。
反觀拜倫斯同盟這邊,拜倫斯王國只是派外交部部長波頓來了洛頓城一趟,在表達希望兩國友好的意願的同時,又表示他們堅信愛爾特王國會遵守軍事同盟條約,站在拜倫斯同盟這邊,然後就沒有了下文。
別忘了拜倫斯王國和愛爾特王國的軍事同盟條約是在怎樣的條件下簽訂的,這個條約本就是軍火租借條約的附加條件,說白了就是一場交易,兩國之間沒有任何情分可言。
早在五年前,軍火租借條約的欠款就已經還清。在愛爾特王國眼中,他們已經不欠拜倫斯王國任何東西,還反倒是拜倫斯王國欠一個高順位繼承權的公主。為了試探拜倫斯王國的誠意,愛爾特王室再次向拜倫斯家提出聯姻要求,這一次他們是要拜倫斯家的公主嫁到愛爾特王室來。
麥爾為此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他將所有的孩子叫來,讓兒子們坐在一側,女兒們坐在另一側,先詢問女兒們的意見。女孩子們都不喜歡政治婚姻,而且她們都已經心有所屬,不想嫁給她們不喜歡的男人。
但是從小就接受王族教育的她們知道這次聯姻的意義。如果拜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