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倫斯軍與朝昕軍的第二次交手,依舊陷入了苦戰。
戰中的傷亡數隻計算了陣亡者、被處決的逃兵和短時間內無法恢復戰力的重傷員,輕傷員並不包括在內。也就是說,拜倫斯軍在戰中損失了近五千名戰鬥人員,戰損率高達四分之一。
在戰鬥中,有很多士兵頂不住壓力臨陣脫逃,麥爾為了維持陣線不得不下令處決帶頭逃跑的士兵。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四百名士兵因為臨陣脫逃被處決,占全軍戰鬥人員的百分之二,比例已經很高了。
在採取這種極端手段的情況下,拜倫斯軍才能勉強擊敗朝昕軍。如果朝昕軍的士兵訓練度再高一點,配合再默契一點,指揮官稍微再有一點大局觀,戰敗的就是拜倫斯軍了。
上一場苦戰給拜倫斯軍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全軍士氣低迷,戰意全無。經過兩個月的休整,拜倫斯軍恢復了士氣和戰意,但當他們再次與朝昕軍交手的時候,面前那些悍不畏死的敵人喚醒了潛藏在戰士們內心中的恐懼感。
和一群不怕死的敵人作戰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是想像不到的。當年莫里丁忌憚神學研究會,就是因為真理會的表現太過兇殘,兇殘到讓他連賭一把的勇氣都沒有。要知道當時莫里丁的軍隊除了沒得到天時,地利與人和都是在他們那邊的,在兵力和裝備上他們也有著絕對優勢。
可就在這種絕對優勢下,他們還是被真理會的叛軍打崩了。好在莫里丁的優勢足夠大,且真理會的人還犯傻屠殺了萊汀-薩克丁魔法學院的學生,導致貴族叛軍倒戈,否則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麥爾在和莫里丁談判之前,只是從理性上猜到了莫里丁對光明神信徒的恐懼感。但是在與朝昕軍交過手之後,他切身體會到了莫里丁當時的感受。
拜倫斯軍與朝昕軍在兵力上是兩萬對兩萬,在田澤國的那段經歷,讓麥爾對明集人軍隊的配置有了大概的了解。他知道明集軍火槍兵配置的比例很高,兩萬人的軍隊中配置三千到四千支火槍是非常正常的。而拜倫斯軍這邊只有一個火槍團,就算把備用火槍都用上,他們也只有兩千支火槍。
誠然,伊利比火槍和都古火槍的質量比明集火槍好的多。二者都比明集火槍精準,有效射程也比明集火槍遠。但是一旦己方被明集火槍納入最佳射程,武器在性能方面的優勢就會消失,這時火槍的數量和射就成了決定性的因素。
火槍在明集人中不是什麼稀罕玩意,參加服役的士兵基本人人都會用。一個火槍兵死了,他身邊的士兵就會把自己的武器裝備丟下,撿起死者的火槍和彈藥繼續前進。也就是說,在朝昕軍前進的過程中,火槍的數量不會減少。到最後,己方會進入三四千支火槍的最佳射程,敵軍只要一輪齊射,己方至少要被放倒三百人。
明集火槍的裝填度比伊利比火槍和都古火槍慢很多,平均四十秒左右才能射擊一次。但是朝昕軍的火槍實在是太多了,拜倫斯軍這邊算上弓弩打了四輪,對敵軍的殺傷還沒有朝昕軍三輪火槍齊射來的多。
只是兩分鐘的功夫,拜倫斯軍就付出了近千人的傷亡,軍心大亂。朝昕軍那邊卻像己方根本沒死過人似的,該怎麼打就怎麼打。萬不得已之下,麥爾只能派步兵從兩翼攻擊朝昕軍,又派騎兵繞後待命。在多面攻擊之下,朝昕軍火力分散,開始各自為戰,給了拜倫斯軍一個絕佳的機會。
但即便如此,拜倫斯軍還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才擊敗了朝昕軍。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朝昕軍不論局勢有多糟,都會負隅頑抗,直到戰死。
戰結束之後,麥爾突然為過去的自己捏了一把冷汗。當初他若是和田澤國生正面衝突,不知有多少萊汀移民能夠活下來。好在田澤國先慫了,麥爾也做出了相應的讓步,雙方相安無事,否則就不會有現在的拜倫斯王國了。
拜倫斯軍與朝昕軍的第二次交手是攻防戰。此前拜倫斯軍在戰鬥中繳獲了大約四千支明集火槍,其中有大約一千五百支已經損壞,還有兩千五百支是完好的。加上原有的兩千支火槍,拜倫斯軍現在有四千五百支火槍,而明集人的火槍數量則是變成了不到四百支。
麥爾提前改編了兩個明集火槍團,接受改編的部隊都處於缺員狀態,兩個主戰步兵營的人數加在一起不過七百人,這些人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