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謀反」這個本質問題不說,單看羅卜藏丹津的智商確實是要比策旺阿拉布坦高出許多。他在這場叛亂中沒有過分強調為個人爭取什麼利益,而是成功地將個人矛盾上升到民族矛盾的高度,因此他在這場叛亂之中不僅僅是叛軍首領,更重要的是一位民族英雄,因為他所鼓吹的政治主張完全投了蒙古民眾所好,觸動了幾乎每一個蒙古人的心弦。試想,哪一個民族心甘情願依附其它部族,在夾縫中求生存,看人臉色過生活?更不要說曾經的蒙古帝國是多麼的強大,昔日的輝煌是多麼的令人留戀,現在既然有人願意冒殺身風險,樹起民族獨立的大旗,身為小小民眾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膽量直接反抗清廷的統治,但是在有人奮起反抗,為蒙古人爭取獨立拋頭顱灑熱血的時候,他們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助羅卜藏丹津一臂之力還是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心意的。
於是一時間羅卜藏丹津的大力鼓吹和蒙古民眾懷舊情緒迅速占據了支配地位,戰事一觸即發,叛軍勢如破竹,當即猶如星星之火即刻燎原。龐大的追隨者中雖然也有為了金錢利益而投身叛亂之人,但更多的則是為了恢復建立蒙古帝國的普通民眾。雖說除了青海之外,其它蒙古各部雖然沒有加入叛亂,但是輿論已經呈現一邊倒的態勢,人心極大動搖。
大清帝國自建立之初就是以滿蒙聯盟為基礎,順治皇帝的生母就是來自蒙古科爾沁大草原的孝莊皇太后,因此無論是先皇還是皇上的身上,都流淌著蒙古人的血液,滿蒙聯盟是大清帝國的根基,假若蒙古脫離出大清帝國的版圖,無異於失去半壁江山,因此身為一代帝王,他們絕對不會坐視不管。
然而或許是對蒙古帝國曾經的輝煌和彪悍有所忌憚,也或許是因為兩個民族同樣彪悍的個性而惺惺相惜,因此在面對蒙古王公貴族的公然挑釁之時,兩代帝王不但出其一致的高度重視,而且對叛軍所採取策略都是極盡懷柔和安撫,以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正是因為朝廷的極度寬容與忍讓,才會出現即使像策旺阿拉布坦那樣出爾反爾的叛亂分子,只要縮起頭來相安無事,就會即刻得到朝廷寬容和諒解的奇怪現象。相反漢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由於漢人是被統治、被征服民族,而且漢人是以文治為傳統,武力自然是要遜色一籌,因此朝廷對待漢人就沒有那麼客氣了,若是發生反抗和叛亂,則只會有一個解決方式,那就是無情鎮壓和趕盡殺絕。<>
先皇是一位以仁慈著稱的君主,因此他對蒙古各部採取懷柔政策並不出乎眾人意料,然而繼位的雍正皇帝絕對不是上可是鐵腕人物,然而在對待蒙古問題上,竟也出人意料地態度軟了許多,完全不似以往那般強勢姿態,這是為何呢?
這是皇上無奈的選擇。羅卜藏丹津選擇皇上登基之初、立足未穩大行叛亂之舉,皇上也是因為自己內憂外患、腹背受敵而不敢在邊疆問題上急攻貿進,雖然他在選人用人方面眼光極為精準,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對於羅卜藏丹津這樣無得無能又心懷二心的臣子,重用他是朝廷的損失,不重用他就要面對起兵謀反的結局,因此對於皇上來講,不管他重用與否,羅卜藏丹津註定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個劫數。
現在,由於皇上看透了羅卜藏丹津的醜惡嘴臉而選擇了棄用,那麼他就要承受由此帶來的後果,只是沒有料到,此番風雲突變,來得如此快速,如此猛烈,即便是在心理上有所準備,皇上仍是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從他原本的籌謀出發,不過是希望通過晉封察罕丹津達到兩個目的:一方面能夠藉此穩定住西北局勢,畢竟一個穩固的邊疆可以令他集中精力對付來自內部的皇權之爭,而且從各方面來講,察罕丹津無論人品還是才能都是值得他依賴之人,在部落眾多、宗派林立的青海蒙古各部之間也能夠因其德高望眾而服眾;另一方面,皇上也是希望通過對察罕丹津的施恩,將各部與宗派之間的矛盾和恩怨消化在青海蒙古內部,說得更直白一些,就是察罕丹津的被朝廷重用必然會引起各部的妒忌和不滿,從而加深與察罕丹津的矛盾,蒙古內部的不團結會消耗各自的實力,結果是既消弱了對朝廷形成的隱患,也為皇上肅清皇權內部鬥爭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可以說,皇上的運籌帷幄不可謂不深思熟慮,然而結果卻是事與願違,與他的預期偏離了很遠的方向。先
第2758章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