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故道西起河南蘭考,沿商丘、虞城和山東東明、曹縣、單縣邊境入江北碭山,再向東入淮,於套子口入海,全長一千五百里。如今黃河改道經山東,八百里出海。其故道便猶如一道巨大的壟崗,自西向東橫亘在淮北平原上。」
新任河道總督楊文驄和漕運總督路振飛一起到上書房面聖,幾位總理大臣也在。
「黃河在此故道行水近三百年,攜帶巨量泥沙堆積,使之也成為地上懸河,決口改道後,上游來水斷絕,河道廢棄,形成壟崗。如今這故道處置,也很重要。」
路振飛曾是東林十八羅漢之一,在東林里資歷老威望高,崇禎年間就擔任漕運總督兼淮揚巡撫,後來弘光立,馬士英等用田仰取代路振飛。路振飛不管是在漕運,還是地方上都還是有不少實在政績的。
他對黃河故道也很了解。
「黃河故道大體可分為三段,徐州以西是寬河道,河漕寬三百多丈,一般深兩丈多,左右大堤則間距二十里左右。
徐州至淮安段為窄河道,淮安至大淤尖為河口段。」
黃河跟長江這樣的河不一樣,不是比較固定的河道,而是地上懸河,甚至其河道也是極寬的,除了河漕外,主要是以河堤為主,河南段的黃河,其兩岸大堤是相距極遠的,起碼二十里寬。
但實際河漕也就二里,兩邊就是寬闊的河灘地。
平時百姓也會在河灘地上種點雜糧,如豆子等。不過堤內的河灘地,容易遇水受災,甚至絕收。
所以歷來河灘地不在朝廷的正式田地冊內的,這就跟長江口的崇明等一些沙洲一樣,都是地方上的豪強大族們占,誰先占到就是誰的,也不需繳稅賦等。
當然,實際地方衙門,對這些灘地,一般也還是會徵收點。
不說從蘭考到淮安河口,有一千五百里,就算蘭考到徐州也得有小六百里故道,二十里寬的堤內灘地,除去二里寬的河漕,也還有十八里寬灘地,算下來,這灘地都有四百萬畝。
以前是河道,所以河灘地也算不了田,收成也難保證,可現在這河道廢了,沒有了水,成了一道壟崗,那麼這四百萬畝灘地,可就變成了不錯的田土。
黃河故道多為高灘懸河,一般高出附近地面一到兩丈,有些甚至能達到近三丈,現在成了淮河與沭、沂、泗等河的分水嶺,人為製造了一道分水嶺出來。
如今黃河改道,對於豫東南、魯西南,以及江北百姓而言,這是終於擺脫了七百年的黃河洪水的巨大威脅,更何況,還有這四百萬的灘地能變為良田。
現在不少地方的豪強地主都在打這故道河灘的主意,隨意私墾亂占,甚至有連河漕都給填了的。
「臣以為,故道雖沒了黃河之水,但仍然還得保留其行水能力,應當加以疏浚,還要相應的修一些閘壩、水庫,配套水渠,則能充分利用好故道,使之變廢為寶。」
朱以海對路振飛的話也畢竟滿意,這才是辦實事的樣子。
故道灘區改田,是可行的,雖說灘區抵禦洪澇旱漬鹼等災害能力要弱些,但總的來說比一些山區坡地旱地總強的多。
把故道疏浚好,也還能為兩岸千餘里土地提供水利,也能減少洪澇等。
現在這樣各地一窩蜂似的亂墾亂占肯定不行的,得整體規劃。
既要疏浚河漕,保持其行水能力,也要加以改造利用,建閘壩、水庫、河渠等以蓄水、防洪、灌既,其廣闊的河灘,也要改造。
「河灘土壤各有不同,有淤土、沙土、壤土、鹽鹼土等不同,淤土主要在河道岸邊緩流地段,砂土分布在原河道水流較急地段。
整體而言,土質不高,以徐州為例,能改造為上田的灘地,也就占一成半,中下地能占三成,更多的灘地下田都達不到。」路振飛拿出詳細數據。
朱以海點頭。
「民以食為天,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這些地都綜合治理利用好,要變廢為寶。地雖有不少,但可根據不同地質,安排不同種植髮展,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朱以海做出指示,「要深度開發肥沃的灘地為糧田,中低產田也要適當改造出來。」
「其餘種糧一年畝產達不到
第671章 變廢為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