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翠鳥」式俯衝轟炸機一樣,「魚鷹」式魚雷轟炸機也是使用「風12」發動機的戰機,而且也是由沈飛負責研製的。
「魚鷹」的研製並不順利,一是人為問題,二是技術問題。
在有沒有必要裝備專用的水平轟炸機的問題上,帝國海軍航空兵的內部分歧是很嚴重的,就連廖漢翔在這個問題上也拿不定主義。後來,在設計「魚鷹」的時候,海航提出了一個要求,即「魚鷹」必須要兼顧水平轟炸機的性能,在必要的時候充當水平轟炸機使用。這不是一個強制技術指標,只是讓沈飛在這方面做出努力,如果「魚鷹」能夠達到這一指標,那麼海航就不再發展水平轟炸機,如果不行,海航就不得不發展單獨的水平轟炸機了!這就是「魚鷹」遇到的人為困難。
技術方面,「魚鷹」最大的技術問題就是超重,還有彈藥配製所帶來的嚴重問題。「風12」發動機帶來的超重問題就已經很嚴重了,而魚雷轟炸機將主要在低空飛行,其結構重量肯定會比其他的轟炸機高出不少(大量的承力結構設計)。這兩點,讓轟炸機的重量一直降不下來。雖然,帝國海軍的航母將使用彈射器,轟炸機的重量限制被放寬了很多(相比而言,日本海軍航空兵就無法使用超重的轟炸機,因為沒有彈射器),但是彈射器不是萬金油,解決不了所有問題。彈射器的功率也是有限的,如果轟炸機的重量超過了彈射器的承受重量的話,那麼有彈射器也沒有用。而當時「魚鷹」就確實超過彈射器的承受重量,因此設計中必須要減重!
海軍對魚雷轟炸機高載彈量的要求帶來的問題更為嚴重。當時,世界各國對魚雷轟炸戰術都沒有任何了解。航空魚雷方面更是漏洞百出。比如唐帝國海軍在最初為了減少後勤負擔,竟然要求航空魚雷使用重型魚雷的標準!這簡直是最大的錯誤,而這一來,就要求魚雷轟炸機帶上一噸多重的重型魚雷飛行,這更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後來,唐帝國海軍還首次提出電動魚雷的概念,並且投入大量資金研製電動魚雷,這帶來的麻煩更為嚴重。
實際上,「電動魚雷」的概念是很超前的,至少在二戰期間難以實現。當時唐帝國也被逼於無奈,日本有先進的氧氣魚雷,而唐帝國海軍在氧氣魚雷的研製方面遇到了重重困難,不得不轉變發展方向,首先提出研製電動魚雷。以當時的技術來說,製造電動魚雷是可以的,但絕對無法製造出能夠滿足作戰需要的電動魚雷,更不可能製造出優秀的航空電動魚雷。
為了讓「魚鷹」掛上電動魚雷,海航的標準是,「魚鷹」必須能夠掛載1400公斤(後來甚至提高到了1600公斤)的魚雷起飛。這簡直就是給帝國的飛機設計師製造難題,因為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所使用的航空魚雷也不過就800公斤而已。要多帶一倍的彈藥,而且還要控制轟炸機的重量,讓其能夠順利的從航母的飛行甲板上飛起來,這個難度確實不小。
沈飛的飛機設計師也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這種看起來沒有任何希望的轟炸機上,這也分散了沈飛的飛機設計能力,導致了其他兩種戰機的研製進度延遲。而結果解決這一問題的不是沈飛的設計師,而是海軍造船廠的彈射器設計師。直到帝國海軍拿到了功率更大的彈射器之後,「魚鷹」面臨的很多幾乎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才得到了解決。
有了更好的彈射器,海軍對「魚鷹」的重量指標再一次放寬,飛機設計師也儘量優化了轟炸機的氣動布局(這實際上正是「魚鷹」超低空性能特別優秀的根源),減少了一名飛行員,並且在飛機上採用了大量的新材料,新技術。「魚鷹」的所有問題在得到解決之後,這才正式完成了設計,而此時已經是20年年底了。其設計進度比「食雀鷹」與「翠鳥」晚了很多,但總算趕在戰爭爆發之前完成了所有的設計工作。
在通過了海軍的審核之後,沈飛立即著手製造第一批樣機,並且建立轟炸機的生產線(實際上,海航所用的三種主力戰機的生產線是共用的,沈飛一共有六條這樣的生產線)。而此時海軍已經意識到戰爭很快就會爆發,因此讓航空兵參加了試飛工作,第一批樣機在四月份下線之後,有一部分被直接提供給了海軍航空兵,由海航負責試飛。試飛工作在七月結束,海軍則趕在月初(試飛還沒有完全結束)就下了第一批訂單,為三艘航母訂購了第一批「魚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