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在避席擇言的環節,孟子自然不能缺席,也會在眾目睽睽之下宣揚自己的仁義主張,自然要提起堯舜禹的時代。筆下樂 m.bixiale.com
儒生認為堯舜禹的時代大家都講仁義,所以國政才會如此清明,所以只要大家都講仁義,天下就會太平。
「我看未必。」就在孟子高談闊論的時候,卻有一個年輕人避席而立,顯然是特意挑了孟子大談特談的時候站出來反駁。年輕人自我介紹道:「我是魏國李維,我不認同孟夫子的言論。」
芸姚早就發現這個躍躍欲試的年輕人,對方肯定是想要搏一搏單車變摩托,所以專門挑孟子發言的時候出來辯論,只要他能辯倒孟子那肯定是高官厚祿向他招手,如果辯不到也可以蹭孟子的熱度,提升一下自己的名氣,反正年輕人是左右不虧。
孟子也不生氣,顯然是見怪不怪了,於是很淡定地讓對方發言:「請講。」
這位年輕人顯然是法家,所以說的都是不能循古的理論,也就是法家的普遍主張,他神氣活現地說道:「天數易變,今日之天下不同於堯舜禹之天下,怎麼能用千年前之古法來管理現在之天下?堯舜禹夏商周,未見周公循商禮,也未見商湯行夏法,每一代君王賢臣都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推陳出新。就如齊桓公和管子,他們改井田、官山海,也未故步自封,按照周公之禮而行。所以儒家尊古法,實在是貽笑大方。」
口才不錯,而且攻擊的點也很正確,不過孟子一點也不生氣,顯然這種說辭早不是第一次聽說,也不是第一次有人用法家言論攻擊他。
孟子很淡定地說道:「法家之言不能說錯,但也不全對。三皇五帝,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還有周公,他們都是有德之人,自然可以易法而為。請問你的德行能比得上他們麼?再請問魏國李悝,秦國衛鞅能比得上他們麼?魏國李悝、吳起變法,魏武卒確實力壓天下,卻不過五十年便成為了齊國的手下敗將,吳起也早就逃亡楚國,最後落得一個慘死的下場。再說秦國變法,衛鞅一日之內就砍下了七百頭,導致秦國民怨沸騰,這就是你們所言之法?昔日賢者設立禮制,天下無不交手稱快,而現如今變法卻未嘗聽有人誇讚之。就算當時國君誇獎,但過去之後君王也只剩下不滿,就像魏國和楚國對待吳起一樣,吳起變法,只是獲得國君的一時滿意,結局卻是從魏國逃出,最後被楚國殺死,這就是德行不夠卻要變法的緣故。今人之德行遠遠不如先人,所以我們才應該法先王,才能定天下。」
一連串發言有理有據地點出了今日法家和昔日賢者的差距,那就是先賢變法是眾望所歸,而今人之變法搞得民怨沸騰,大家都不滿意。
年輕人張了張嘴,不知道如何反駁。不遵循古法自然沒錯,可孟子直接說了今人不如古人賢良,所以今人設立的法只會帶來不滿,所以不如學習古人的仁義道德,提高自己的水平,等自己也如古人那般賢良之後再提變法不遲。
孟子確實指出了變法的弱點,那就是不能讓所有人滿意。衛鞅在秦國變法一天就殺了七百個人頭,那是血淋淋的教訓。
芸姚心想孟子果然比孔子更犀利,畢竟是戰國時代的儒生,攻擊別人的時候毫不留情面,直接就揭老底。不過孟子用過去的成功來懟現在還在發展中的法家就有些說不過去了,莫欺少年窮啊,現在法家雖然還沒有證明自己,不過只需要兩百年不到,等秦國吞併八荒就知道法家的厲害了。
齊王看年輕人被懟得無言以對,就開口打圓場說道:「兩位都是有才之人,莫傷了和氣,都有賞賜,割肉。」
給兩人都上了肉。
孟子行禮徐徐然地回到了座位之上,風輕雲淡,完全沒把對方放在心上。
而年輕人卻失落地回到了座位上,不知道在想什麼,看來這塊肉吃起來也沒什麼滋味了。
「不知道你對兩位的見解有什麼看法?」嬰兒子神出鬼沒地出現在了芸姚的身邊,微笑地看著她。
「他們都沒說錯,我們的德行確實不如古人,不過古法確實不適合今時。孟夫子認為我們應該先提高品德,而法家認為我們應該先變法,其實這又不矛盾,我們可以一邊提升品格,一邊變法。」芸姚表示全都要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