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都市小說 > 港島舊事 > 12 電影一元店

12 電影一元店

    張經理是邵氏父子公司中環一間戲院的負責人。

    邵氏父子公司前身為上滬「天一電影」公司,創始人為「寧波邵氏」的大哥邵醉翁,同輩共有五兄弟,兩姊妹,一家七口人。

    父親邵玉軒早年在上滬經營一家顏料行,行號「錦泰昌」。

    後因戰亂所迫,邵醉翁將電影資料,製片工具全部轉移到港島,更名為南洋電影公司繼續營業,並擴建製片廠收購電影院,成為當時港島拍攝最多的電影公司

    最後,邵氏兄弟中的二哥「邵邨人」在擴張中擁有最多股份,與其子邵維枚,其兄邵醉翁把南陽電影公司改組為「邵氏父子」公司。二哥邵邨人任董事長,其子邵維枚任總經理,每間戲院任命一名經理管理,長兄邵醉翁開始退居二線。

    邵氏兄弟年紀較小的「邵山客」及「邵義夫」則在26年就前往新加坡,開拓南洋華語電影市場,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目前在南洋各國已經有一百多間電影演,九家遊樂場,建立了完成的海外電影發行鏈條,稱雄東南亞市場。

    在「邵氏兄弟」還沒回到港島的年代,「邵氏父子」是港島最有名的電影公司,已經中環擁有四間電影院。

    「邵氏兄弟」則在東南亞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南下華商中的影壇一哥,可以說邵氏兄弟各有建樹,在戰亂中分頭下注,都有風光的時候,也都有艱苦的歲月。

    當年在上滬拍攝出第一部華語有聲電影的「天一公司」,不可謂是紅極一時,卻在戰亂之中早已經營慘澹,黯然收場。「邵氏父子」在港島乾的有聲有色也超不過上滬的「天下第一」,反倒是出走南洋的「邵氏兄弟」別開生面,讓人意外。

    有邵氏公司撐腰的片場經理,在中環也算是有臉面的人物,只在乎自己能夠揩多少油水,怎麼會害怕一個軍裝警的威脅?

    何定賢把放映機搬到黃包車上,跟豬油仔一人一邊扶著放映機,步行走到北角碼頭乘最後一班輪渡回到九龍。

    這年頭放映機嬌貴,要是顛壞損失就大了,兩人一路小心翼翼,坐上輪渡時才鬆了口氣。

    豬油仔擦著臉上的肥油問道:「賢哥,我們不會真的要開電影院吧?」

    何定賢罵道:「開個屁的電影院,有電影院沒有製片公司還不是給人打工。」

    邵氏兄弟在南洋能夠打開市場不斷做大,就是因為有港島的邵氏父子進行供片,在保證電影質量和數量的前提下,電影院才有擴展盈利的空間。


    否則都是為背後的製片廠打工,一旦遇到淡季就會瀕臨破產。

    不過院線要是夠大也能依靠發行侵吞小型電影公司。

    市場是強者通吃的關係。

    「邵氏兄弟」最後回到港島搶班奪權,也是因為「邵氏父子」在電影質量上被人打敗,不得已回來主持製片出品。

    「那我是真想不通買放映機做乜?」豬油仔的精明在商業上沒有一點用場,想把商業干好需要更宏大的視野。

    何定賢笑道:「等會把放映機擺進石硤尾,只需要圈一塊空地起來,一人收一張票,一張票一元。」

    「港島現在一間電影院一張票十到十五塊,看位置跟片廠、卡司。」

    「這個票價太貴了。」他點了一支煙,迎著海風抽著:「那些有錢佬、經理人看得起,難民們可看不起。」

    「雖然他們播的是新電影,我們播的是老電影,但是對沒有看過的人而言,老片就是新片!」

    新片的獲取成本太高了,老片獲取成本就低了很多,兩部片加機器才五千元,單買一部片只需要一到兩千元的成本。

    也就是每部片賣一千多張票就能回本。

    這數量多嗎?

    太少了!

    就算一天只有二十個人看,五十天下來也就回本了,接下來全都是純賺,電影行業受眾是很大的。

    他的露天放映廳可是不需要成本。

    豬油仔琢磨過味來:「原來是做屋村生意,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可屋村仔們捨得拿一塊錢出來看電影嗎?」

    何定賢自信一笑:「人都是有娛樂需求的,十幾塊錢一張票沒人捨得買,一塊錢一張票



12 電影一元店  
萌俊推薦:  首席人生體驗官  差佬的故事  行走於諸天之間  港綜世界大梟雄  龍城話事人  1990怒火旗兵  歡迎行走大人  
隨機推薦:  百鍊飛升錄  生生不滅  校花的貼身高手  魔門敗類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港島舊事"
360搜"港島舊事"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