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仍然對當初老人們說的故事記憶猶新,這架歷史悠久的老對坑是有故事的。
對於一架鄉里人用來日常用度的工具,在我幼時被人渲染上了神秘的色彩。我可以選擇不相信關於它的傳說,或者說和它沒有一點直接的關係。
但是它的傳說就在那裡,不管怎麼樣深埋在我心裡,直到許多年以後還一樣。甚至有的時候都已經想不起它,可是只要回到那片土地,依然會感覺它就在那裡。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情懷,但是每當我靜下來,只要回憶故鄉的點點滴滴,心頭總會湧現它來。
不管在我心裡頭埋藏了多少的記憶,甚至還有許多比它更值得回憶的。但是都不如它那麼平淡,我感覺它曾神秘了我的童年。
當然,在我懂事起,知道這架是叫老對坑,它前期的故事還是平淡美好。因為當初作為大院新建時配套的用具,它每天被使用的頻率還是很高的。
在那個還沒有普及磨米機、碾米機的時代,它簡直就是農家鄉里的寶物。當然如果一直這樣下去的話,它最多也就是這一家大院裡的用具而已。
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它每天靜靜的完成著自己的使命。當然也許會湮滅在時間的長河裡面,因為就我所能見到的,在我們村里因為有了柴油發電機,所以已經開始有柴油碾米機了。
但是因為這晚的這件事情,老人們再次的說到了它,那麼它再次名聲在外,那段時間裡對於村里人來說,它便已經是主角了。
老人們平常說的話,有一些我感覺很有道理,因為很多話都是他們人生的積累。在老對坑這件怪異的事情上,老人們只說了幾句話。
他們認為做什麼事都是有因果的,這點我卻是深深的贊同。
那時候我還不盡明白,這些話的真正意義,但是已經隱隱感覺不簡單了。後來隨著我慢慢的了解,才知道這是老對坑的故事,大家把它戴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不管是這死物還是工具,都和大院裡的人是息息相關的。
關於老對坑的傳說,具體是涉及到哪一年,老人們都已經記不清了。當年參與那件事的老人,要麼已經慢慢逝去,要麼已經記不清當時具體的時間了。
但是還知道那件事的老人,他們都清楚的記得,那應該是解放前最困難的那幾年發生的。因為當時全國各地的百姓都餓肚子,許多人逃荒出去要飯,希望走出去能夠活下來。
當時鬼子肆掠了幾乎整個國家,受苦最深的自然還是老百姓。有些家裡人口多的,完全已經無法生存下去。正好國難當頭國家號召百姓入伍,於是許多家庭便讓孩子去部隊。
老百姓的想法很簡單,等在家裡也是餓死,不如去到部隊也許混口飯吃。不管是正規的國軍,還是當時占山為王的共軍,只要去了有口飯吃,他們做什麼都願意。
而我們這個小山村,雖然當時沒有波及到大的戰火,但是據說離著也不近了。這裡只是湘楚境內很普通的一個地方,但是因為有不少人在廣西做生意,外面的動靜了解的還是很早。
這裡雖然不是世外桃源,但是自明代以來,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很樸實。大家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那就是依然可以過普通平靜的生活。
這裡看起來一切都很普通,之所以說它普通,因為當初這裡連條路都沒有。因為湘楚人當年的食鹽,大部分來自於廣西,所以祖輩便常年往返於湘楚廣西之間。
隨著這些祖輩的出行,自然便帶出去了一些人,大家都跟隨著這些最早出去的祖輩。而在鬼子橫行的年代,村里很多人擔心戰火,便外出廣西謀求生路。
我想當時這些人大部分可能想尋求庇護,因為廣西是桂系軍閥的天下。據說我太公便是和桂系軍閥聯姻,在湘楚和廣西交界的位置,一個叫東安舜皇山的地方,自己擁有半條街的商鋪。
對於這些事情我只能是遙想而已,畢竟太公的後代在那個非常年代,基本上沒有遭受打擊,大多數可以無恙,而只有我爺爺這一支遭殃。因為當初和桂系軍閥聯姻的,就是我爺爺這一房的子弟。
大院裡的人,甚至我們家族的人,對這些事情都閉口不提,畢竟這些事情太敏感太傷人了。
而在當時的情況下,挨著
第十二章 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