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化肥廠勞動服務公司,成立於1980年。
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安置全廠近200名待業青年。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待業青年問題都是困擾各級政府的大問題。幾千萬血氣方剛卻又無所事事的年輕人在社會上遊蕩,產生的不穩定因素可想而知。
為了穩住這些年輕人,各地紛紛採取措施,給年輕人創造就業機會。
待業青年是一個城市概念, 農村年輕人是不存在待業的,因為種田的人手永遠都是不嫌多的。
城市年輕人就業,不外乎進入第二產業或第三產業。
第二產業就是工業,發展工業需要有機器設備,要有原材料,這都不是能夠憑空變出來的, 所以通過第二產業來安置待業青年, 難度很大。
指望不上第二產業, 就只能靠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服務業基本上不需要啥固定資產,有一雙手就可以干服務業。
比如擺個大碗茶攤子,有張桌子,有個燒水壺,再加上幾個粗瓷碗,就可以營業了。一個攤子能夠安置七個大小伙子,有負責挑水的,有負責燒水的,有管泡茶的,有管端茶的,大家都有活兒干,就不會去惹是生非了。
正因為此,所以各地安置待業青年的機構,都叫勞動服務公司,也可以叫「三產」,這個詞在有些單位甚至一直用到了21世紀。
滄海化肥廠的勞動服務公司, 也是這樣的三產公司。公司的業務就是負責廠里的各種服務業, 像打掃廠區衛生、種樹種花種草、夏天賣冰棒、冬天看澡堂——「看」字發平聲哈。
趕上廠里有緊急生產任務,人手不夠的時候,也會調勞動服務公司的人去幫忙,這算是勞動服務公司最有價值的作用了。
勞動服務公司剛成立的時候,有大約200人,其中大多數是返城的知青。後來,一部分人頂替退休的父母,進廠當了正式工,而又有一些人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成為新的待業青年,進入了勞動服務公司。
這樣不斷吐故納新的結果,就是現在的勞動服務公司依然是200人左右的規模,年齡跨度是15歲,最大的有31歲了,最小的是高凡這一撥,也就是今年剛剛高中畢業的,基本上是16、7歲。
化肥廠還有一撥編制外的勞動力,是一些單職工家裡的家屬, 清一色都是中年婦女。這些人被稱為家屬工。原本廠里是打算同樣放在勞動服務公司的,後來發現這幫人和待業青年們沒法和平共處,就單獨把她們分出去了。
高凡向鄭立農提出想承包勞動服務公司,是看中了勞動服務公司的身份。
這個年代已經允許個體經營了,但個人辦企業還是比較敏感的事情,像陳興泉那種,也是要掛一個隊辦企業的招牌的。
高凡想自己做點事情,需要有一個名義,化肥廠勞動服務公司就是一個不錯的名義。至於說以承包的方式,賺到的錢要交一部分給化肥廠,高凡並不在意。化肥廠的廠長是高逸平,高凡此舉,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關於勞動服務公司的情況,高凡上大學之前就有所了解,一是聽高逸平說過,二則是公司里的待業青年都是化肥廠子弟,就算沒有高凡的同學,至少還有高敏的同學吧?
再說,他的表侄寧默也在勞動服務公司,這廝與高凡的關係還是挺不錯的,屬於屢屢被高凡賣了還美滋滋地幫高凡數錢的那種鐵桿粉絲。
這一次,高逸平在確定了高凡承包勞動服務公司不是一個玩笑之後,便與他深談過幾次,把自己了解的關於勞動服務公司的一些內部情況都向高凡說了。
高逸平稱,勞動服務公司一貫不太好管,那幫年輕人,大事不犯,小事不斷。
原來的勞動服務公司經理竇榮根是廠里的老人,他管理勞動服務公司的辦法,就是以私人的面子去與那些調皮搗蛋的年輕人的父母溝通,讓他們出來收拾自家的娃。
這樣的管理方法,當然就只能是比較粗放了。向人家的父母告狀這種事,可一可再不可三,告多了,人家就沒那麼好說話了。
所以,竇榮根只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會去告狀,平時就放羊了,由著大家去折騰
第一百三十九章 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