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君臣同心,議定伐楚
「明公何故心亂?」
荀跟隨曹操許久,知曉自己這位主君性格極其堅韌,哪怕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都始終保持著昂揚鬥志,
至少有別人在場的時候,曹操從不會失態,也不會把自己軟弱的方面展露出來。
可是現在,曹操明顯心亂了。
曹操回過神,將手中的書信交給荀,嘆道:「昔年,吾與子異相識於沛國相縣,曾經親眼目睹彼當眾襲殺王吉,隨後飲酒作詩從容而退的放蕩不羈。」
「及至後來,子異逃亡至譙縣,又與我相談、相知,可謂傾蓋如舊,引為知己。」
「彼時我二人皆懷憂國憂民之心,抵塌而眠,縱論時政、抨擊察舉制之弊病,肆意縱橫,無話不談。」
「子異當日就曾說過,以後若有能力,當重定選人制度:公開選拔,不分年齡、不分出生、不分名望,優者勝,劣者汰,唯才是舉!」
「吾等甚至擊掌為誓,未來必然合力革除選人弊病。」
「時光如梭,吾已逐漸忘了昔年約定,卻沒想到子異仍舊不改初心,哪怕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仍舊在逐漸實現自己昔年的承諾。」
「如今楚國境內察舉制已經廢除,轉而開始推行科舉制,分科取士,不論出身,不論年齡,只觀才學。讓天下人都有機會施展生平所學,為國效力。」
「僅此一條,吾不如子異遠矣!」
荀聽到這裡,也感覺有些無言以對。
先不論科舉制在後世被如何詬病,但不得不承認,這個制度乃是華夏歷史上選人制度的巔峰,甚至影響到了周邊那些國家。
真正讓科舉變質的乃是那些禁錮思想,把科舉模式固化,把考題範圍劃定的當權者。
科舉制的本質,還是為了給天下人一個相對較為公平的平台,讓所有刻苦讀書之人,都有入朝為官的機會。
縱然荀出身世家,所在的潁川荀氏亦為世家表率,卻也不得不承認,周琦所推行的科舉制的確利國利民。
他臉色變得無比鄭重,對著曹操說道:「明公昔年既與周子異有約,如今楚國又率先推行科舉制,關中未嘗不能效仿。」
曹操聞言,眼中射出了駭人的光芒,急忙上前握住荀之手,問道:「關中真能推行科舉?」
以曹操的聰慧,不可能看不出推行科舉的巨大阻力。稍有不慎,就會與世家離心離德,最終自斷臂膀。
荀笑道:「楚國能夠推行,關中為何不可?」
看著曹操那欲言又止的模樣,荀繼續說道:「明公所慮者,不過是來自世家大族的反對。」
「明公卻是忘了,關中先後經過董卓、李、郭汜之亂,再加上那年可怕的兵禍與饑荒,大多世家都背井離鄉,遠離關中。」
「始終堅持不肯離開者,亦是故土難離。」
「如今關中境內的大族,幾乎都是明公原有的班底,自然不可能反對明公推行科舉制。」
「更何況,楚國科舉已立,只要彼政權不被迅速覆滅,科舉乃大勢所趨,誰都無法阻擋。」
「明公就算效仿,世家也會首先將目光放在周子異身上。」
曹操聞言,不由恍然大悟。
他相信以周琦的手段,既然敢推出科舉制,就不怕境內的世家大族反對,對方也會成為世家攻訐的對象。
至於荀為何勸諫曹操推行科舉,乃是因為關中久經戰禍,本就殘破不堪。
哪怕曹操這些年勵精圖治,但那些流失的人才也很難再召回來。
畢竟,曹操現在可並非歷史上那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小梟雄,當今天下實力最強大的袁紹與周琦,無論哪個看起來都比曹操更有機會奪取天下。
此前逃難離開關中的人才,就算要做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