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
漢七十一年,冬月。
朝鮮王衛長從國都東暆城啟程,欲前往大漢帝都長安,向大漢進貢朝賀,朝鮮國相則留在東暆城代為理政。
衛長臨行時,數位忠心耿耿的老臣扶著車轅,涕淚橫流的哀聲道:「吾王不返矣」
前來宣召朝鮮王入京的大漢行人令見狀,挑眉斜覷亦來送行的朝鮮國相。
朝鮮國相會意,忙是命人將那數位老臣硬攙下去,心下更是惱怒這群不識趣的老傢伙。
衛長離去的隔日,那數位老臣連同其府上男女老幼皆被屠戮殆盡,朝鮮國相更已追緝兇嫌為由,再度清洗異己,朝鮮王衛長留下的心腹親信更是盡數斬殺,牢牢掌控住朝鮮政局。
數日後,代掌王印的朝鮮國相頒布徵兵令,舉全國之兵征討馬韓,凡年滿十五的男子皆需入伍。
朝鮮半島冬月苦寒,朝鮮百姓自是民怨四起,然朝鮮國相又是頒布公告,今冬先是徵兵操練,明歲開春方會正式發兵,入伍者除卻糧餉加倍,更會給予足量糧食和貲財,使其足以供養家中妻兒老小。
朝鮮的n風向立馬大轉,東暆城周邊雖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但焚林墾荒需要時間,結捕魚更是看天吃飯,雖說沒再鬧甚麼大饑荒,但數十萬屬民離吃飽穿暖還差得遠。
權貴們倒是錦衣玉食,自臣服大漢後,漢廷在遼東邊城,也是朝鮮舊都王儉城開了邊市,允許漢商向朝鮮出售除鐵器外的各式貨物,金玉珠寶但凡給得足,鮮少有買不到的,便連產地在數萬里外的西域香料,只要下夠定錢,最遲月餘光景必會運來。
朝鮮國相徵兵討伐馬韓,自是經過漢使授意的,大漢皇帝雖沒頒下密旨,然朝鮮國相早是投靠大漢,與漢使熟的不能再熟了,深知他所傳達的必是皇帝的意思。
朝鮮國相不蠢,也曉得馬韓若是覆滅,且清洗完三韓之地的諸多部族,就該輪到朝鮮國了。
然他不憂反喜,他們這些早早投靠大漢的朝鮮貴族,數年來已不斷把府中親眷遷往漢境,散居在燕北各郡縣。
大漢朝廷頗是厚道,非但沒訛他們的錢財,反是賜下不少田宅,讓他們的家眷得以儘速遷居,現今留在朝鮮的國相派系,用後世的說法,就是群「裸官」。
他們現下就盼著朝鮮早些亡國,得以「功成身退」,「復歸」華夏,「重冊」漢籍,做個安逸的富家翁,指不定還能得大漢皇帝賜下爵位啊。
朝鮮國本就家底不厚,又被大漢折騰了好些年,國庫和糧倉幾已搬空,剩下的貲財糧草都被朝鮮國相用來徵兵了。
半年!
即便能從大漢邊市購糧,朝鮮想要徵發舉國之兵,官倉存糧也頂多只能再撐半年,畢竟漢商向來講究錢貨兩訖,若朝鮮拿不出貲財,是絕不會賒糧的,且明年開春動兵後,朝鮮再無精壯男子下地耕作,明歲秋收是指望不上的。
朝鮮國相不知大漢皇帝尚有何盤算,只曉得漢使許諾三韓平定之日,便是他們「功成」之時,亦曉得漢人最重信諾,漢使也著實沒必要誆騙於他。
那些不識趣的朝鮮老臣也確是愚蠢,當著漢使的面說甚麼「吾王不返」,就仿似大漢皇帝真會要了衛長那廝性命。
他們是有多蠢?
大漢皇帝若真想除掉衛長,何必要宣召他入朝進貢,直接遣人到東暆城神不知鬼不覺的將他殺了,既是乾脆利落,又不會污了名聲,豈不更好?
如此愚蠢之人,還不該死麼?
大漢在東暆城埋下不少細作,迅速將朝鮮國相的所作所為密報回京,執掌暗衛的郎中令齊山接獲後,便手轉奏皇帝陛下。
劉徹自是頗為滿意朝鮮國相的識時務,他本是想尋個由頭將朝鮮舉國誅絕的,然近來北海水師呈報,不少倭島小國已遣使到釜山,意欲向漢廷遞交國書,既是如此,朝鮮就還有些剩餘價值了。
餓死的駱駝比馬大,朝鮮雖被大漢折騰慘了,但即便曾被烏桓大軍進犯,然朝鮮的軍中主力卻從未遭遇重創,還是有些戰鬥力,且舉國之兵仍能近愈萬。
萬盡數坑殺豈不浪費?
後世華夏抗日戰爭時,倭奴軍里的bn可不少,他們對華夏百姓燒殺擄掠時,甚至比倭人更狠,只因某些情勢,不少歷史資料被刻意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