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能活到八十歲,減去出生到成年的二十年,再減去進入社會磨練的十年,然後再減去養老的二十年,留給一個人真正去做事的時間也就只有短短三十年。人固有一死,這是自然規律,誰也不可能逃避。
劉福很幸運,作為後來者,他可以避免浪費二十年,可就算有五十年的時間可以做事,但劉福終究會死。劉福不希望自己死後留下的大漢還是躲不開王朝百年的宿命,唯一的辦法就是培養可以繼承他信念的人。而這個能夠有資格繼承劉福信念的人,當仁不讓的就是劉福的長子劉昊。
對於劉昊的培養,劉福很重視,而到目前為止,劉昊的表現也令劉福感到滿意。劉福不希望將自己的長子培養成一個謙謙君子。身份地位的不同,身為大漢未來的君王,如果是個君子,那對大漢來說將是一場災難。
君子是沒有辦法對付小人的。即便劉福能夠在有生之年一統全球,但如果劉昊是個君子,那大漢也將時刻面臨分崩離析的危機,更何況劉福是不可能一統全球的。交通的落後,即便大漢的軍隊將地盤打下來,也沒有辦法守住。想要達到全球一統的目的,除非交通運輸已經發展到從東半球到西半球不用一天的時間,那樣才有可能應付得了隨時會出現的叛亂。
山高皇帝遠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一旦超過了一個帝國的控制範圍,那範圍之外的地方獨立就是遲早的事情。所以對於科技的發展,劉福比誰都重視。詩詞歌賦對劉福的吸引力微乎其微,也因為如此,在科舉中,想憑一篇弘文獲得朝廷的認可幾乎就是不可能的。西漢的朝廷更注重實際,而對於那些有一技之長的人,破格錄用屢見不鮮。
在西漢,讀書並不是唯一的出路,只要你有一技之長,比別人出色,你就有可能出人頭地。因為這種不拘一格的人才選拔制度,劉福手下能人異士無數,隨便找出幾個都足以叫孫權、劉備流口水。而已經歸降的曹操在初步了解了西漢的底蘊以後,更是連連搖頭感慨自己不如劉福。
士農工商,這四民的地位在西漢是平等的,誰也不比誰高,誰也不能瞧不起誰。士雖然占的是頭一位,但也只是念起來習慣而已,你也可以念成農工商士或者工商士農,這都不是問題。
讀書人的地位在西漢遠遠沒有在其他地方要顯得高人一等。只有那些學以致用,用自己所學幫助了其他人的讀書人,才能受到尊重,而那些只知道讀書的讀書人,只能得到一個書呆子的稱呼。但即便如此,西漢的讀書人還是整個大漢人數最多的,因為劉福用人只重才德,不看出身。哪怕你九代為農為商,只要你有才德,就會得到朝廷的任命。
大漢世家林立,人才眾多,但與整個大漢相比,世家的人才也只是占了很少一部分。而且劉福並沒有去刻意打壓世家,只要認可西漢的正統地位,遵守西漢的漢律,那都可以憑藉自己的本事在西漢找到自己的地位。
荀家、鍾家、楊家、王家這類老牌的世家,在歸順了西漢以後,家族中的人才都得到了相應的安排,並不存在歧視打壓的現象。
如今的西漢各方面都在欣欣向榮的發展著,但維持這種良好局面的關鍵就是劉福。只要劉福活著,西漢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並不存在特殊情況。
老話說得好,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兮旦福,劉福如今雖然不到三十歲,但誰也不敢保證劉福就不會出意外,這世上英年早逝的人傑不少,劉福又怎麼可能就會比別人特殊。為了避免出現人死政息的情況,培養下一代也就成了必然。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昊自出生開始就背負了許多責任。比起自己的弟弟妹妹,劉昊要過得更辛苦。也因為如此,劉福對劉昊要比對其他子女更加關心。父子之間的感情深厚,劉昊從來不會對劉福隱瞞自己的想法,而劉福也會儘量為劉昊解惑。
家養的永遠沒有放養的要有生存力。不希望將劉昊培養成溫室里花朵的劉福在劉昊五歲的時候就給了劉昊一個小莊園讓其經營,當然是隱姓埋名,不會讓外人知曉。所以劉昊比起同齡人要更早的接觸一些必須要等同齡人成年以後才能明白的道理。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劉昊比起同齡人要更顯成熟,也更接地氣,所提出的問題往往就會難住負責平日裡教授劉昊等人學業的先生。有時候被問急
第二百七十四章內聖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