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赫說起此事,神態不乏抑鬱。他雖然南渡未久,但卻是經歷陽而入都,在歷陽境內羈留過一段時間,因而對於歷陽的情況也不陌生。
中書下詔召歷陽入都,不啻於對歷陽直接宣戰,切斷最後的退路,彼此已經再無緩和可能。如今台中瀰漫著兩種思潮,一派認為歷陽兵少且多驕縱,離散極多,不足為患;另一派則認為歷陽素有能戰之名,居於形勝之地,實在不宜操之過急。
更深層次的因素,杜赫所知不多,但他親眼所言單單歷陽郡城周圍便有諸多流民羈留於彼處不得安置。一旦發生戰事,這些流民最少可以補充數千戰兵,那些言道歷陽兵少的判斷實在有些盲目樂觀。
因而在開始的時候,杜赫也想一盡綿薄之力,在中書面前力陳此節不可不慮。他家本就在關中經營塢壁,深知這些流民一旦組織起來,將會爆發出極大的破壞性,決不能視之為烏合之眾而有所小覷。歷陽本就北地流民帥出身,怎麼可能會不將這一點優勢發揮出來。
然而此議卻遭到中書駁斥,非獨如此,杜赫更被訓斥要謹守本職,不得妄論其他以惑動人心。如今的中書,其意已決,再也容不下別的反對甚至於提醒意見。
聽杜赫詳細介紹一番台中情形,沈哲子也皺眉沉吟起來。如今形勢變化太大,他也已經不敢再以原本的事態發展來衡量當下,沉吟少許後才問道:「詔旨之外,對於大江沿途左右軍備,不知中書可有方略布劃?」
杜赫聞言後眉頭皺的更深,這是讓他感到最為困惑的事情:「只是讓宿衛整修石頭城軍備,籬門內外加緊巡察,同時京畿左近郡兵整裝備戰,余者卻無更多。」
歷陽不可能坐以待斃,此事人盡皆知,來日必將會有一場惡戰。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京畿左近數萬宿衛,人數較之歷陽要多得多,但宿衛出身大多丹陽良家子,統率者也多為南北人家少習兵事的膏粱子弟。若真在實戰中,這樣的隊伍,甚至都比不上那些稍加組織的流民有戰鬥力。
在杜赫看來,既然明知必有一戰,中書宜當傳詔各方備戰準備勤王,與此同時占據歷陽周邊形勝以對其形成圍堵之勢。可是如今中書的布防只限於京畿一地,竟似是打算要固守京畿以待歷陽來功,簡直是不知所謂!
之所以有此疑惑,那是因為杜赫終究對江東局勢了解不夠深刻。沈哲子近來也在思考中書內心真實想法,他之所以不求告於地方,而是打算以京畿兵力硬抗歷陽兵迫,除了對各方鎮有所提防之外,大概也不乏存了一口氣,要用由自己主導獨力完成的一場大勝來震懾人心。
至於中書為什麼不在都外多做布置,沈哲子挖空心思也只想到兩個似是而非的可能。一者中書畢竟武略稍遜,他家南來甚早,乃是在會稽被元帝徵辟入都,並沒有經歷過北地那戰亂頻頻的苦難,唯一值得稱道的軍事經驗,那只有幾年前的王敦之亂。而他還不是身臨第一陣線的戰將,只在城中觀望旁人如何調兵遣將。
二者王敦如此勢大,其部卻仍被剿殺於建康城外,潰敗千里。這件事不得不說給庾亮心內造成很大影響,一方面過於小覷了兵事之險,一方面大概也不乏要效法當年肅祖舊事,以堂皇之師在京畿之下痛殲叛軍!
雖然有此猜測,沈哲子卻也不敢篤定。畢竟人心過於複雜,彈指千念,豈能盡知。不過他本來也對中書的軍事才能不報任何幻想,與杜赫又談論一番之後,再說道:「長干里近來頗多蕭條動盪,道暉兄你要多居台中,家眷難免疏於照料。若不嫌棄,可將親眷移至我府上來,也好居近有個照應。」
杜赫聽到這話不免一喜,不過略作沉吟後才說道:「如此過分叨擾,怕是多有不便吧。」
他倒不是因為自家女眷而有所顧忌,畢竟公主府中諸多僕役,要照顧他嫂子和侄女倒也簡單。只是如今他在中書屬下任職,自然將自己試作沈哲子在台中的耳目,怕是過於親近或讓中書遐思。
「這倒也不妨,我家娘子性喜熱鬧,若有客來,必會歡欣相待。」
沈哲子笑語一聲說道:「至於其他,道暉兄不必多慮。來日都中或將動盪不寧,各人自顧不暇,也未必有閒心再目及其他。」
聽到這話,杜赫不禁一驚,低聲道:「維周是覺得,中書或將不敵歷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