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發鄴都橋,暮濟白馬津。
白馬津地處河南滑台附近,而在北正對便是黎陽津。黎陽至於枋頭這一段,是黃河漕運的集中點。往年石趙勢大時,在河南、淮北包括關中等地擄掠搜刮民用,北濟襄國、鄴城等核心地帶,舟船多由這裡離開黃河北上。
自黎陽往上,經衛水中段的滹沱、漳水等,一日之內,便可抵達鄴城。所以這一段水道上,不獨漕運昌盛,沿途也多倉邸林立,乃是河北到中原最精華的一段。
可是隨著羯國內亂,石堪雖然坐鎮鄴地,但卻定亂無能,所以黎陽周邊也是快速混亂起來。繁榮不再,日漸蕭條。
數日前石堪再統大軍南來,如今單單在黎陽一地,便集結兵眾六萬餘人,而後方的鄴地仍在持續徵兵征夫,沿著這一條河道源源不斷而來。
這些兵眾抵達黎陽之後,直接入住那些早已經閒置下來的倉房、邸舍,倒是省卻了再築營壘的麻煩。
如此大規模的兵眾集結,對石堪而言壓力極大。他雖然繼承了相當一部分羯國遺產,比如早年在鄴城包括黎陽等地所存儲的大批物用,但經過這幾年的消耗,所剩已經不多。而且鄴地軍頭們割據嚴重,在地方經營上又乏甚創建,補充不足,難免坐吃山空。
所以,為了準備這一次的大戰,石堪可以說是將家底都給押上,甚至將一部分兵力撥給親近各家以換取他們的財貨支持。同時又組織騎兵隊伍清掃鄴地周邊,以擄掠搜集民儲。
原本若僅僅只是南患,石堪不至於窘迫至此。畢竟他能成為鄴地之主,也是靠的實力,原本石趙驃騎、車騎等幾府禁軍都為他掌握,單單這些便是數萬精銳。那些豪宗、軍頭們即便強勢,也不敢過分忤逆他,只敢從側面上稍作掣肘。
可是現在,不獨淮南軍兵陳河畔,襄國那裡也是不妙。兩方掣肘,便讓他不敢過分強硬。但無論如何,眼下大軍總算集結起來。只要軍隊能夠集結起來,整體上還是要奉魏王軍令,那些軍頭們雖然也是以部曲入軍,但能夠發揮出的掣肘便少得多。
但是由於前陣的失利,令得石堪陷入被動,龐大兵力只能龜縮於黎陽一地,根本就鋪展不開。所以石堪在抵達黎陽之後,哪怕明知對面滑台敵軍還未盡數到位,他也不敢直接發動進攻,擔心在渡河途中會被上游順流而下的淮南水軍衝垮。
因此這段時間來,兩軍只是角力於幾座河洲的爭奪。在這方面,鄴地軍隊倒是占據著上風,但是在大的戰略層面,眼見到滑台聚兵越來越多,淮南軍站得更穩,並且開始以滑台為中心將水軍逐步轉移過來。因為枋頭的丟失,鄴地軍隊已經越來越處於劣勢之中。
在這樣令人焦灼的對峙中,更讓石堪感到不安的是軍中逐漸有流言擴散開來,都是言道軍中一些重將們修書河南,準備投敵。這些流言傳得繪聲繪色,已經開始動搖軍心。
位於黎陽津附近的大營中,石堪親自監斬數十名在軍中搜查出傳播流言的兵卒。一聲令下,幾十顆人頭一起滾落,校場上瀰漫起一股令人壓抑的血腥氣息。而排列在校場中的各部將領兵長們,一時間也是噤若寒蟬,不敢發聲。
石堪身披重甲,看似威風凜凜,實則內心卻是苦笑不已。他知如此大張旗鼓的行刑,許多原本還潛藏在暗處的流言,稍後只怕會傳播更快。
但事到如今,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流言中已經是指名道姓的在講哪一個將領準備率部投敵,有心者早已經得悉。他如果還不有所表態的話,人心將會變得更加惶恐,尤其是流言所涉那些將領們,將會更加不能自安。
眼下他是選擇嚴懲傳播流言的兵卒,以此來表態自己絕不會受流言影響。但是如此一來,更多被蒙在鼓裡的普通兵眾們便會得知這些消息。
所以在這樣一個時刻,他還是選擇了妥協。無論那些將領們有無投敵之嫌,眼下都不做深究,因為牽涉面實在是太大,如果選擇追究處決那些將領的話,事態將會變得更加嚴重且不可控。就算是最好的結果不會激起兵變,這麼多的將領身涉其中,整個大軍的指揮都將崩潰。
幾十顆人頭算是石堪給那些將領們的交代和警告,被懸掛在旗杆上傳示各營,禁止兵眾再私下議論此事。
而後石堪才又召集幾名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