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劉協不是商量的語氣,而是直接下詔。
讓你統兵作戰,你不行,讓你出使總沒問題吧。
如果這麼簡單的任務都無法承擔,那你還是自免吧,別浪費朝廷糧食。
對朝廷而言,這也是一個有利大於弊的妙計。
拜孫策為會稽太守,是朝廷既往不咎,主動給孫策一個名份。
孫策如果拒絕雖然可能性極低那就是擺明了與朝廷為敵,朝廷也沒什麼損失。
反正會稽遠在江東,朝廷也管不著。
如果接受,那就表明與袁術決裂。袁術不得不防著身後,無力西進。
至於周瑜,朝廷不計前嫌,征周瑜入朝為官,還不夠仁義至盡嗎?
周瑜當然可以拒絕應徵名士經常這麼幹但是按照慣例,周瑜可以拒絕徵辟,卻無法拒絕天子的知遇之恩,將來必須有所回報。
有了這麼一個關係,孫策還能無保留地相信周瑜嗎?
不管最後結果如何,反正劉協沒什麼損失。
張喜無力反駁,只得附議。
劉協隨即命人擬詔,並將剛才所言全文記錄,並將相關的內容由周忠簽字。將來周忠若有不臣之舉,這些記錄就是證據。
無奈之下,周忠簽完字,扔下筆,以身體不適為由,退出了大帳。
劉協看著周忠離開,嘆了一口氣。
「諸君,治國有道,但是首先要有國。若是國亡,何道之有?以德以刑,以經以權,都可以慢慢討論。救危存亡卻迫在眉睫,容不得瞻前顧後。還望諸君暫息門戶之見,意氣之爭,同心同德,再建太平。然後劍歸武庫,馬放南山,開石渠之閣,白虎之觀,從容探討治道,豈不勝於此時?」
正在奮筆急書的楊修心中微動,想起了上次君前問對,不由得看了一眼賈詡。
賈詡依然是一副坐禪樣,面無表情。
司徒趙溫嘆了一口氣,起身行禮。「陛下所言甚是,臣等謹遵。」
張喜的心情更加複雜。
在周忠憤而離席之後,天子對著眾臣如此表白,不僅表明了他的期許,更展現了他的氣度。
年幼的天子並不迴避學術之爭,只是先著眼於解決眼前問題,有何不妥?
相比之下,斤斤計較於禮法、祖制則顯得不合時宜,甚至有故意搗亂之嫌。
這樣的人很多,周忠不期而然地成了典型,還被記入了史冊。
不管他用心如何,將來是否還以漢臣自居,這個污點算是洗不掉了。
這是殺人誅心。
這絕非天子一時起意,而是有意為之。
畢竟廬江周氏與汝南袁氏的淵源並不是什麼秘密,天子以前不知道,現在肯定也知道了。
雖然心裡各種不情願,張喜也只能跟著司徒趙溫表態,支持天子的決定,暫時擱置學術之爭,以務實的態度,先解決問題。
司徒、司空表了態,其他諸臣也跟著表態。
會議回到正軌,劉協宣布繼續。在其他人發言之前,他又宣布了一項規定。
會議記錄僅供參考,不以對錯罪人,所有人都可以各抒已見,暢所欲言,不要有心理負擔。如果覺得這些話不適合載入史冊,可以在會後簽名時予以聲明,將來著史,可以隱去姓名。
眾臣聽了,如釋重負,不約而同的鬆了一口氣。
一想到說錯話就可能遺臭萬年,誰還敢說話?
劉協看向宋果。「你之前做過并州刺史,不如就由你來說說并州的情況吧。」
周忠被趕走了,最開心的就是宋果。聞得天子點將,宋果挺身而起,大步來到地圖前,向劉協躬身施禮。
「臣冒昧,敢為陛下解說并州形勢。」
劉協微微欠身。「有勞宋卿。」
宋果轉身眾臣,和士孫瑞、魏傑交換了一個眼神,會心而笑。
不管是天子有意為之,還是無意之舉,在趕走了關東大臣的代表之一周忠後,又欽點身為關中人的宋果來解說形勢,這本身就是一個態度。
關西人尤其是關中人的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