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桃美是粵北一個偏遠鄉鎮的女孩,她爸媽生了四個孩子,她是家中的長女。與許多重男輕女思想嚴重的農村家庭不同,他父母雖說對兒子更偏愛一些,但對女兒們也並不苛刻,同樣儘自己最大努力把她們撫養成人。
吳桃美從小非常聰明,讀書成績很好,所以他父母一直咬牙把他供到了高中畢業。七八十年代初的學費並不貴,像小學每學期只收三、四塊錢而已。
但這個年代的中國人普遍不富裕,特別是對農村家庭來說,一年到頭也未必能見到多少現錢。許多家庭窮到要用錢時,臨時拿幾個母雞剛下的雞蛋去食品站換個一兩毛的現金。
像吳桃美這樣十四五歲的初中畢業,如果不讀書而在家務農,已經能當成半個壯勞力來使用了。
但吳桃美如果去上學,家裡只會多一張吃飯的嘴而已。學校的學費雖然便宜,但一年下來的伙食費、住宿費、以及紙、筆、書本、學習資料等雜七雜八的費用,對農村家庭來說同樣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所以許多農村家庭就算女兒學習出色,也會讓她早早的輟學。吳桃美還是比較幸運的,她父母寧願自己多吃一些苦,也沒有讓她半途輟學。
不過命運似乎有些弄人,平時成績出色的吳桃美考運卻不佳,恰好在高考當天中暑了,以至於整個人都昏昏沉沉的,根本沒有發揮出自己正常的水平。
八十年代初的高考,真可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以1981年為例,全國參加高考的考生人數為260萬,而實際錄取人數僅為28萬,平均錄取率只有11%。
即使這個錄取率其實也是嚴重偏高的,因為大部分地區為了控制考生數量,會在高考之前舉行一場預考。許多地方通過預考,會直接刷掉一半以上的報考生,這些人連報名參加高考的資格都沒有。
所以說八十年代初的高考真的是難如登天,而同樣的農門子弟如果能考上大學,不管是重點大學、普通大學、還是專科院校,都相當於是完成了鯉魚躍龍門的壯舉。
因為這個時代的中國,城市和農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以糧食關係為例,城市居民每月都可以定額去糧站購買低價口糧。
但農村人的所有口糧,需要自己從田地里種出來。而種出來的糧食,只有在完成國家的統購派收任務之後,剩餘的那部分才是自己的。
後世有一個名詞叫做「工農業剪刀差」,中國的廣大農民實際上犧牲了自己的大量利益,來幫助國家完成了原始的工業化積累。
對於這個時代的農民來說,能進城捧上國家的鐵飯碗,是一件無比嚮往的事情。而在嚴格的戶籍制度下,農民進城的辦法並不多,考學和招工算是最普遍的兩條途徑。
但農門子弟想要培養出一個大學生並不容易,因為這個時代的城鄉教育差距同樣十分巨大。像吳桃美就讀的鄉鎮中學,無論是師資水平還是教育質量,都遠無法和城市裡的學校相比。
吳桃美在自己學校里也許是尖子生,但放在全省範圍內其實啥也不是。如果她努力發揮出自己的水平,也許還有可能實現圓自己的大學夢。
但她因為中暑而發揮失常了,自然也就錯過了通過高考改變自己人生的機會。
她的班主任勸她再復讀一年,但吳桃美知道自己家裡的情況,比她小不了幾歲的二妹和三弟也都在上學,父母的壓力其實很大。
好在高中生在八十年代也能算是知識分子了,吳桃美在一個親戚的幫助下,進到鄉政府當了一個臨時工。
如果一切不發生意外,她接下來很快就會在家裡人的安排下,與某個男人相親、結婚、生子,後半輩子都局限在偏僻的小鎮裡。
但對於這種一眼就能望到底的人生,吳桃美卻還是心有不甘。
所以當她聽到縣裡轉下來一份招工文件,深海特區準備在全粵東省範圍內招收5000名高中畢業生進廠做工,第一時間就瞞著父母去報名了。
招工和考學一樣,是這個時代的農村人,進城的主要途徑。但深海特區的這次招工,很正常情況並不相同,被招走的人並不會改變戶口關係。
這些人最多只算是進城討活的臨時工,隨時都會被
第12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