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

呢?

    當然,本次戰爭具有的規模是古往今來未曾有過的,交戰國極盡人力物力,以我國的體量其實是難以參與到這樣的大戰中去的。

    因此,為了盡到盟友的責任,而又不能過於深入的被捲入到戰爭中去,我以為儘量拖延出兵歐洲的時間,和儘量只參與海上護航行動,不參與陸上的戰爭,應當成為我們的出兵方針。」

    原敬的主張迎合了陸海軍的想法,自然也就得到了陸海軍的支持,於是在解決了出兵歐洲的意向問題之後,他又接著說道:「接下來我們就要談一談關於對華關係的問題,山本大臣你先說一說吧。」

    農商務大臣山本達雄馬上接話道:「想必在座的各位應當知道,我國出口賺取外匯的來源其實主要是兩個,一個是生絲,另一個是棉製品。

    生絲這塊我就不多說了,自從我們超過中國之後,日本的生絲已經成為了國際上的一等品,幾乎沒有人能夠和我們競爭了。但是生絲的產出和市場畢竟都不及棉製品廣泛,且價格也太過高昂,因此當前我國著重發展的還是更有前途的棉製品。

    歐洲大戰對於我國棉紡織業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利好,在歐戰爆發之前的1913年,英國出口了210百萬磅棉紗,價值1500萬英鎊;出口了7075百萬碼棉布,價值9777.6萬英鎊。在歐戰爆發將近2年後,英國不僅不再向外出口棉紗棉布,甚至還要向外進口棉布和成品服裝了。

    也就是說,因為歐洲戰爭光是英國就讓出了一個高達7075百萬碼棉布的市場,這還不包括歐洲由出口棉布變為進口棉布增加的數量。


    我們可以先看一下,1913年英國出口棉布的幾個主要國家,第一位是英國海外殖民地印度,進口英國棉布達30億碼;第二位是中國,進口了7.16億碼英國棉布;第三位阿根廷進口了1.99億碼英國棉布;第四位巴西進口了0.96億碼英國棉布;第五位美國進口了0.44億碼棉布。

    截止到去年,美國已經從棉布進口國變為了棉布出口國,不過美國棉布的主要供應方向還是歐洲,其次是南美各國。作為世界第一產棉國和本國所具有的發達工業能力,美國人獲取了英國讓出的世界棉織品市場的最大好處。

    緊跟著美國人身後在棉產業中獲利的,一開始是我國,但是去年9月之後,中國人卻已經趕上了我們…」

    除了大藏相高橋是清和首相原敬外,其他閣僚都有些不相信的看向了山本達雄。

    即便是對世情再怎麼無知的陸海軍軍人,也是不大相信中國能在棉產業上趕上日本的。畢竟日本仿效英國的工業發展之路,花了將近30餘年時間,中間還走了不少岔路,才有了今日這等良好的發展前景。而中國在前清時搞的洋務運動雖然比日本還要早,但是中國的洋務運動是完全走岔了,在日清戰爭之後更是日漸式微,難以形成什麼工業體系了。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但是革命之後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也只是為那些地方士紳的發財之路掃清了障礙,而不是積極的謀劃建設中國的工業體系。革命之後真正在搞國家建設的,其實只有日本當前最值得警惕的革命委員會而已。

    不過革命委員會顯然選擇了一條和英國、日本迥異的工業發展之路,這條工業發展之路更類似於德國的工業之路,把大多數資源都傾斜到重化工工業上去,少量資源用於更賺錢的紡織工業。對於日本的精英來說,革命委員會走的就是一條邪路。

    沒有從紡織工業等涉及民生的工業中積累到足夠的資金,只是一味向外國貸款搞工業和基礎建設,這幾乎就是前清洋務運動的重複,生產出來的產品質次價高難以同外國同類產品競爭,還要向外國銀行支付大筆的利息,最終工廠耗盡資本不得不關門或是抵押給外國銀行。

    只是歐洲戰爭的爆發挽救了革命委員會,原本在日本人眼中只有關門倒閉的中國工廠,現在卻因為戰爭的爆發而成了革命委員會的搖錢樹。不過,日本的精英們雖然承認自己走了眼,中國人也交了好運,但是他們怎麼也不能承認,在短短几年時間裡中國人既可以在重化工工業上獲得成功,還能在紡織工業上壓倒日本。

    比如後藤新平就很是不解的說道:「中國人似乎連紡織機械都



第749章  
富春山居推薦:  挽明  
隨機推薦:  校花的貼身高手  網遊之菜鳥很瘋狂  仙都  不滅武尊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火熱的年代"
360搜"火熱的年代"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