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了,就要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兵法二十四篇》這其實不太能算是一種兵書的實際名稱,但是沒有辦法,先人們留下了這樣瑰寶,那麼就不得不說上一所了,論起《兵法二十四篇》的來源,首先就要說起它的鑄造者,就是非常有名的武鄉侯諸葛孔明了。
三晉中蜀漢的丞相,也是小說《三國演義》中鼎鼎大名的,神鬼莫測,氣死周瑜、火燒博望,借東風、草船借箭的諸葛亮了,當然了,歷史上的諸葛武侯肯定是於小說中的諸葛亮不同的,首先要說明的一點就是所謂的「草船借箭」大智大勇的情節,實際上並非是諸葛武侯所做,而至於締造出這樣奇蹟的,乃是三晉吳國之主,孫權。
《三國志》中有記載,曰:「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攻濡須,權與相拒月余。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而後裴松之有注文,又曰:「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放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
魏略又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魏略》也是史書的一本,是魏朝中郎魚豢私撰,魚豢此人雖然名字比較陌生,但是通曉歷史的人應該對這個人還是有所了解的,魚豢,長魚氏,京兆人,著名的史學家。其著作以《魏略》最為出名。
其次就是很多人都可能出現一個誤區,那就是蘇軾的《赤壁懷古》中所寫的「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所描述的其實是周瑜,而並非諸葛亮,歷史考證,當年赤壁之戰的時候,其實諸葛亮並沒有真正的參與進去,可以說赤壁之戰是周瑜為主的東吳將領,再加上劉備方面以劉備為主的諸將,與諸葛武侯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可是這也不能否定諸葛武侯的軍事貢獻與歷史價值,比如武侯所著的《兵法二十四篇》就是一個很好的代表。比如名傳天下的隆中對、足食足兵、先主託孤、北伐中原等等,其實如果要是武侯在軍事才幹上沒有那麼高的建樹的話,那麼他也就不會在死後被追封為忠武侯了,而且尤其要說的就是晉朝政、權的時候,為了表彰諸葛亮的功績還加封他為武興王。
雖然武興王的稱號是其死後追封的,但是對於晉國政、權來說,晉國的開山老祖司馬懿與諸葛亮可謂是老對手了,他的後人能夠如此的表彰加封諸葛孔明,足可見其在軍事上的建樹與功績。
我之所以要拿《兵法二十四篇》說事,其實我也是希望他們能夠從這兵書的撰者也就是諸葛亮身上,學習到他的忠誠,不然的話,我也不會浪費那麼多的時間來給他們講述有關諸葛亮的那些封號了。
看著他們都被我的話勾起了興趣,隨即我便開始對他們講述起了《兵法二十四篇》中的正文來,當然了,作為講武堂出身的他們,肯定的對於這樣的必讀的兵書肯定是閱讀甚至是研究過的,可也正是因為如此,我才會用這本兵書來舉例,因為這樣的話,我就不需要用太多的時間來給他們解釋這其中的要義了。
「兵法云:賢才居上,不肖居下,三軍悅樂,士卒畏服,相議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勸以刑賞,此必勝之徵也。士卒惰慢,三軍數驚,下無禮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敵,相語以利,相囑以禍福,相惑以妖言,此必敗之徵也;翻譯過來也就是說軍隊出師必勝的條件是,真正有才德的人擔任著重要職務,沒有才德的人被貶斥到最低位置,三軍將士情緒高昂,團結統一,上下關係和睦,士卒服從命令,勇敢善戰,軍容威武雄壯,法紀嚴明。軍隊出師不利,必然伴隨下列徵兆:士兵懶惰、散漫,不遵守軍紀,全軍將士非常畏懼對敵作戰,兵卒不講信義,不畏懼刑罰,對敵軍實力估計過高,內部不團結,彼此之間通常的話題是與利益有關的事情,喜歡猜測事情的吉凶禍福,附會各種無稽之談,軍內流言蜚語盛行,軍心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