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有朋友跟吳小正說過,長市最亂的時候,應該是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第一次嚴打之前。
80年代那次嚴打,把長市的道上人物掃進去了一大批,長市的社會秩序又稍稍好了兩年。
但一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街頭又亂了。
這跟吳小正估計的一樣。
因為這種亂象,全國都一樣,一直要到九六年後,才會再次好一點。
要想真正再好點,那就要到起碼二十年之後。
長市的道是很有特點的,這跟湘水的道有相同之處,又有很是不一樣的地方。
首先,長市的道講「義」。
這點其實哪裡的道都一樣。
有道就有規矩,但如果不是「義」字當先,規矩就亂了,道也就亂了。
而長市人把「講義氣」叫作「義道」。
只不過,這個「義」字怎麼來講,其實是有訣竅的。
最起碼一點,「義」字是一定要掛嘴邊的,但內心講不講,對誰講,講到什麼程度,那就見仁見智了。
不管在哪裡,真正死講義氣的人,一般都會混得很糟糕。
而憑吳小正前世的印象,他知道,大多數長市本地人講「義」字,會講得有點滑頭,難以經得住考驗。
在這方面,長市人就不如湘水人、邵市人。
所以到了後世,在長市道上勢力比較大的,反而不是長市本地人,而是更為團結的湘水人、邵市人、衡市人等。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吳小正這才敢猛龍過江,決心在長市的道上立立威,亮一下名號。
「長市的道上人物不團結,還表現在一個地方,那就是南北對立。」
這是一段老長市人都知道的典故。
在長市,以五一路為界,分為南城和北城。
之所以這麼分,是因為在民國以前,長市的城區就是由兩個縣組成,分界也正是以今天的五一路為界,以北是長沙縣,以南是善化縣,兩縣同城分治。
如此一來,南城和北城雖然同在長市,但在文化上、語言上、生活習性上等都還是有些許的差異。
最關鍵的是,自古以來,南城與北城之間的經濟差異就十分明顯,南邊八角亭一帶,一直就是長市的商業中心,南城的商業比北城要發達,人口密集度也高於北城。
因此,很多南城人是看不起北城的。
到了1983年,隨著電視劇《射鵰英雄傳》的熱播,南城甚至傳出了「南帝北丐」的說法。
因此,長市的南城和北城的道上人物一直不和。
在1980年,南北道上更是開始了大規模的械鬥,兩邊各出動了幾百人,拿的拿梭鏢,拿的拿砍刀,甚至還有鳥槍,在長市各個地方紛紛開打。
據說,這場械鬥一直持續了好幾個月。
好一個亂字了得。
「小正,可以啊,沒想到你竟然對長市的道上典故還懂這麼多。」
吳小正講得正熱火朝天時,易洪江卻帶著兩位身穿警服的人走了進來。
不過從他的語氣中能聽出來,他根本就把吳小正斷人手的事當成一回事。
「來,給你介紹一下,這是富華區公安分局的局長吳力華,你本家,你們好好認識一下,以後有什麼事直接找他。」
易洪江指了指身邊那位40歲左右的警服中年漢子,跟吳小正做起了介紹。
吳小正大喜。
說實在的,他若想處理日後的麻煩,沒有一定的官方勢力配合還真不怎麼好辦,而這位吳力華的出現,就相當於及時雨。
既然公安局的人來了,那就先辦正事。
吳小正簡單說起了事情的經過,不過他還是一口咬定,大米小米的手,是在他和劉志軍「見義勇為」的過程中,他們自己摔斷的。
對於他這一說法,身為老公安的吳力華心知肚明,但他已經知道了這位年輕的吳老闆和易書記關係非同一般,因此他並不揭破,而是吩咐身邊的民警,針對張穎和馬麗,就事情的經過做了一個簡單的筆錄。
場面上的流程走完後,該換地方了。
吳小正把易洪江和吳力華留了下來,把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