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趙光義為什麼有膽氣跟趙匡胤叫板,這還得從一年多以前說起。
那時候出了震動天下的晉王行賄案,趙匡胤終於狠了一把,一個大棒子分別敲在了趙光義和趙普兩個人的腦袋上,原意是讓這倆人都特麼老實一點。
可結果,不得不說一句,事與願違。先說趙普,政事堂這麼中樞的衙門被他搞成了一言堂,兩個參知政事本是要制衡他的,結果卻讓他使的跟助理似的,他不在,就沒有人開會,而原本的軍國重地樞密院,確是人雖走茶未涼,新任樞密使李崇矩跟趙普的關係好的幾乎穿一條褲子,趙普說什麼就聽什麼,完全沒有丁點自己的意見,最狠的是,他特麼居然還跟趙普結了兒女親家。
一言壟斷了政事堂,又一隻手把著樞密院,軍政兩方面全都由他一個人說了算,這已經算是標準的權臣了,比之當年的王峻只強不弱,就連趙匡胤想干點什麼,也得顧及他的意見。
再說趙光義,趙匡胤把他中書令的位置給拿掉,可他的地位卻不降反升,因為之前趙匡胤征討北漢,趙光義是留守監國了的,那場仗打了半年多,等趙匡胤回來的時候許多事直接就是物是人非了,尤其是此人對新軍的滲透,再加上管著三司的楚昭輔向他投誠,他現在比以前當中書令的時候可要牛嗶多了。
天下的權利是固定的,有一個總數,趙普和趙光義的權利都特麼的增加了,誰的權利變小了呢?很顯然,就是趙匡胤他自己。
一個五千年歷史前所未有的過的情況發生了,那就是皇帝本人的威望與日俱增,可實權卻越來越小,翻遍史書,這樣的現象還是獨一份。
十年不到,趙匡胤先滅荊湖後滅後蜀,南掃南漢北伐契丹,連燕雲中的雲都收回來了,一掃自唐末以來漢人屢遭欺凌的慘狀,復盛唐天下之勢已成,而老百姓卻幾乎沒增加什麼負擔,不管是民望、官望還是軍望,全都已經達到了唐末以來所有帝王的最頂峰,如果一切順利,等到他收回燕雲十六州之後,趙匡胤這三個字,一定可以跟千古一帝李世民相提並論。
但,他特麼的實權卻越來越小了。
很詭異,卻是事實,因為趙匡胤性格中有兩個致命的弱點:戀舊、和仁德。
趙光義和趙普攬權攬到這個地步,說實在的這已經不再是他的左膀右臂了,而是他這正意義上的敵人,別說什麼儲君不儲君了,就是真太子權勢這麼大也沒有幾個爹能忍得了,李隆基那種除外。
不過話說回來,現如今這個政治局勢,除了趙匡胤本人擁有的無與倫比的威望之外,他比李旦又能強出多少?趙光義和趙普已經越來越像唐朝時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了。
如果跟朱元璋相比較,你會發現,趙匡胤各項能力指標幾乎全都遠在他之上,不管是統兵還是治國,甚至就連馭下的手段也比他高明許多,可大明江山就是比大宋穩固,哪怕朱元璋定下的祖宗家法中尤其經濟部分漏洞百出,(我只說經濟上,明粉不要噴我)致使他的後世子孫苦不堪言,與宋朝連可比性都沒有,可人家大明確確實實堅持了將近三百年的國祚。不服麼?
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一個開國之君,應該是越殘忍越好的,江山社稷,應該是殺的人越多就特麼越穩固的,也許作為人,朱元璋許多做法挺不是東西的,可是作為開國之君,他就是比趙匡胤乾的棒!
可以說,以趙匡胤此時的威望,他真的是想殺誰就殺誰,想怎麼殺就怎麼殺,朱元璋能幹的事兒,他沒有一樣是幹不了的,面對兩個明顯已經尾大不掉甚至可以與他分庭抗禮的貨,再沒有什麼比先殺了再說更好的辦法了。
可是趙匡胤就是不殺,因為這兩個人一個是他親弟弟,一個是他一路走來的知己和好哥哥,別說他們倆了,趙匡胤當皇帝以後除了敵人之外幾乎就沒殺過人,可以肯定的說這貨真的是不喜歡殺人。
歷史證明他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比如說他兩次杯酒釋兵權,實質上造就了相當一大批的大地主,使得宋朝土地兼併的問題遠比其他朝代迅速得多,最後這些大地主全都尾大不掉,甚至後來將門的形成也跟此有著莫大的關係,如果當時直接殺了,後面也就沒那麼多事兒了。
更比如說,原本歷史中的德險之爭,甚至是燭影斧聲。
說回此時此刻,趙匡胤只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