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的隊伍已經潰不成軍了,大部分人都如袁紹那般向著伊水南岸潰逃了,但依舊有不少武士留在原地,想死得體面一點。
邯鄲商就是這樣的一員。
此前他奉袁紹之命,帶著兩千名精銳的赤心隊武士逆擊,但卻遭遇到泰山軍火力最強的射聲軍的致命打擊,隊伍頃刻零散。
作為袁紹的肱骨,以及潁川士在軍界的領袖,邯鄲商一開始也是想南奔的,畢竟從來沒有聽過瓷器要和一群瓦器一起硬碰的。
可之後稍一冷靜琢磨,就知道南奔之事不靠譜。
現在他手裡還勉強籠著數百名武士在身邊,可一旦南奔,半路上這些離心的赤心隊就會星散一空。
而他邯鄲商也不是長於武力之人,軍中向來稱他為儒帥,一旦孤身南奔,路上遍地都是亂民潰兵,長途跋涉下,還是難逃一死。
再一個,從伊洛到潁川之間不下百里,他們出戰都沒有攜帶輜重糧秣,一旦南奔,根本沒有多少糧食供應。到時候不還是要餓死在路上?
更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不認為他們逃得出去,在這片廣大的平原上,難道指望用雙腿去和戰馬比賽嗎?
思前想後,念此上種種,與其偷生被戮,污了家族名聲,不如就在這伊洛戰場上,抱團而死。
千百年後,歷史還是會記下他光輝的形象的。
這就是世家子弟的想法,他們做很多事的時候,的確會比一般的土豪子弟出身的要有底線一點。
不是他們不好利,不愛財,不偷生。而是這些人都讀歷史,知道在最後關頭的選擇決定了他們在史書上的形象。
如果有的選,誰不願意以忠義關輝的形象流於後世呢?所以,他們做很多選擇的時候,往往會在乎歷史的評價。
這一刻,邯鄲商也是如此。
在逃生無望的最後關頭,邯鄲商決定為了自己的身後名,堅守戰死。
所以,當一眾袁軍吏士們慌亂南逃的時候,唯有邯鄲商帶著數百名赤心隊如激流之巨石,巍然不動。
而此番情景自然落在了前面帶兵的趙雲眼裡。
此刻趙雲那好「節義」的脾性又犯了,在看到邯鄲商等人的「忠貞」之舉,忍不住就稱讚了一句:
「潁川也有真豪義啊!傳我令,不許用弓弩,我要生俘此人。」
對於這些,一直勉力支撐的邯鄲商並不清楚,他只覺得前面的壓力一下子就鬆了不少。
可就這麼一松,出了一個讓邯鄲商始料不及的,那就是本來圍在邯鄲商大旗下的還有數百人呢,但就在前面泰山軍壓力一松時,這些人都悉數逃散了。
逃散的大多部分人都是從河北南下的土豪子弟,他們也是赤心隊的核心成員。而現在,依舊留在邯鄲商身邊的只有數十人,都是他家裡的部曲子弟。
有時候就是這樣,真正能陪你到最後的還是家人。
看著外圍的赤心隊奔逃零散,邯鄲商喟嘆一口氣:
「鼠輩受陳公厚恩,平日吃穿用度哪樣不是最好,如今有難,連一死都不願,可謂不要臉極矣。」
說完扭頭不看。
就在這個時候,控鶴軍已經逼了上來,因為趙雲的命令,控鶴軍的吏士們只是將這數十人圍在圈內,卻並沒有進攻。
有一名軍將隔著陣,對內里的邯鄲商喊話:
「你們是哪部的?主將在哪?叫何姓名?出來答話。」
這軍將心裡是不大願意這個時候浪費時間招降這些人的,所以語氣非常兇狠。
邯鄲商本就惴惴不安,聽得對面軍將的兇橫語氣,更是認為對面在檢選袁軍主將,好挨個殺掉。
所以邯鄲商不吱聲。
而對面的軍將也不問第二話,在得不到這些赤心隊的回應後,就打馬回去找到趙雲,從容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