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戲,情節都有的是人說不清楚,但除情節之外,可以說的東西多了去了。那些匪夷所思的「科技」,比之神話傳說中的神仙亦不多讓,常抱雲那句「沙中果有小世界,宙外真有大宇宙」,很好的綜合描述了這種玄奇。
有時候,人類的想像,是比什麼都更奇妙的東西,而且想像中的一切,往往會比描述的或描繪的更大膽,更充滿「創造力」。更何況其間還夾雜著正在被實現的,比如自來水……
「聽說長平里正在修造自來水,過得不久,便可接通,日後只要水嘴一開,白花花的水便源源不斷來。」人們對自來水其實不是很了解,但只要知道,擰開水嘴,就會有水流出來就行了。人們只需要知道,自來水可以成功,太祖手錄里的一切也都可能成功,並且最後真的會有一個那樣的五百年後就可以了。
「你們說那電到底是什麼東西,仿佛五百年後我大明,什麼東西都離不開電。」這是犀利的,擅長抓重點的。
「太祖仿佛也提出過電這個說法。」
那本由皇室出資印刷,因此售價極低的《太祖手稿全錄》,雖當年賣得極好,印刷出來的一萬本,幾天時間就一掃而光。然而,多半是買回懷抱崇拜供起來,最後只能束之高閣,無他……絕大多數人是看不懂裡邊到底講些什麼的。
便有少數能看懂的,也雲山霧罩,看不很通明。
但《太祖秘史》德麟班才演一場,各人回家就都把高高供起的《太祖手稿全錄》給捧下來細細翻看,兩相一對比,竟覺得《太祖秘史》中那個五百年後的世界,並非無跡可尋,太祖早在三百年前,就為大明定下了千年大計。
這個認知,讓無數人倒吸一口涼氣——凡夫俗子定個十年大計百年大計了不得,太祖果真神人,一出手便劍指千年。
第二場,第三場演過後,更是人人皆道「若真有個那樣的五百年後,誠然極好」。看熱鬧的人只能看看熱鬧,然而落在埋首鑽研的人眼中,那便不是熱鬧,而是有人依據太祖的手稿,往後推演出五百年後的真實世界。
因為推演得太有鼻子有眼,有理有據,有跡可循,便越來越真實。
第三場戲演完,《太祖秘史》第一二三場戲連台火熱返場,其中第二場戲演得是太祖帶領已經恢復科研熱火的同事一塊攻克難關。然而,就在人人都以為他們能做到的時候,上邊忽然傳來消息,讓他們派出人員,隨團出訪,去外洋購入核心技術。
滿南京城的人:那時的皇帝與朝臣腦子裡全是屎嗎?
這可不僅市井百姓這麼想,連內閣諸公與宣慶帝都是這麼想的,若夫五百年後的世界果真如此,不支持自家人拿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核心科技」,居然去買。不知道老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嗎。授人是這樣,對自己就更是這樣,一時落後怕什麼,只要能鑽研出來,總不會永遠都落後。
滿城熱議時,按說不管維穩派還是革新派,都應該琢磨起這打鼓人用心來的時候,卻並沒有人去關注打鼓人——自然是做為鐵桿的宣慶帝,從中施了手段。不然,孟約的身份,並非無人能問出來,不說別人,只說桑班主那裡,就多的是人能問出來。
桑班主事先得了宣慶帝的封口令,誰來都是一句:「德麟班只接了劇本,並不知打鼓人是誰。」
不信,不信也沒辦法,對著官家,桑班主都是這麼回,誰還指望從他嘴裡得出不一樣的回話不成。
至於第三場戲,科學青年在崇拜的教授帶領下,出使外洋,辛辛苦苦,花費巨資買回核心技術,結果回來怎麼實驗怎麼不對。當老教授在重壓之下,心梗進醫院時,科學青年也開始懷疑人生。
——難道,大明當真沒有科學生存的土壤?
這場戲落幕時,票友們多是唏噓老教授,畢竟老教授看起來活不過下場戲,而且依打鼓人的德性,要死都是速死,絕不拖泥帶水,因此必定是一開戲便死乾淨。
第四場戲排出時間來,已經出了正月,二月春風乍蘇,雖城中還是冬的氣息,卻漸漸在醞釀著春意。慢慢地風不再冷得割臉,出門也不必凍得縮成一團,街上的小攤小販也多起來。
這時,長平里第一次通了自來水,因《太祖秘史》的上演,還有陳克甫先生的評書本在元宵節前開講,自
第一一三章 二月春風蘇,好戲連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