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們,八零後這一群人
我在中科院上課時,和旁邊的一個同學聊天,說起我寫,我說,我就是要寫八零後這一代人,尤其是八零年到八五年之間生的這撥人的生活和成長。筆神閣 www.bishenge。com她猛點頭,極為認同。我們都是這一代人,但我們都覺得自己這一代人似乎存在感不是很強。
看看那些電視劇就知道,輪番播放的,都是對六零後七零後的生活寫照,要麼就是九零後甚至是零零後的生活反應,單單少了我們八零後,至少,時代標識好像不如那兩頭的人的明顯。
但其實,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很值得去看,也很值得去反思審視的。
我們這一批人正站在各項改革的交叉口,我們享受到了其中的好,也仍受著物質匱乏的影響,但因為站在改革的上,無論有無意識,我們受著時代的衝擊,又開始因為看見了最初的曙光,而自覺地衍生出了無限的關於自我人生與社會的希望,憂患意識與理想主義共存,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好的寫照。
比如說,我們剛好碰上了改革開放,於是人口流動帶來了生活的變化,不僅僅是物質的變好,更是外來新觀念的衝擊,打開了我們的視野,給我們帶來了往前沖的希望,也成了我們對新人生創造的外在社會動力,當然,物質主義與享樂主義和更強的自我意識,也開始逐漸形成。
我們也碰上了九年義務教育,於是有幸即使是農村,也能上學,只是,那時候的我們,在上初中時,最厲害的那一撥人,卻有很多是考了中師、中專或衛校,像我這樣上了高中,最後讀了大學的,其實屬於班級里的十到二十名之間的中等生。
而高中考大學時碰上了擴招,於是,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而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普通畢業生。尤其是不包分配,沒有了鐵飯碗、金飯碗之說,大部分的子弟,畢業後都走入社會的各個崗位,通過自主擇業,無論是觀念還是人生方式,也都和我們的父輩有了巨大的不同。
可不是嗎?我們的父輩,讀完書出來,都回原籍,甚至很多上完初高中的學之後,仍是回家務農,作為家裡的勞動力而存在,人仍被束縛在土地上,無論是思想、生活還是整個的人生。但我們,已經可以站在他們的肩膀上,基於社會的變革,登高望遠,看見許多不同的人生選擇,有機會走向更寬闊的道路和天地了。
二、我們這一代人的自我追求
儘管如此,我們又都在一出生,就承載著這一片農耕土地形成的農耕文明的千年流傳的文化情感,受著這樣的文化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影響。雖然嚮往獨立自主,嚮往更遠的遠方,更美好的人生,但我們深知,父輩們靠自己努力而存在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們天然的生存之道,自強不息、自立自尊的精神,沁入骨髓,成為我們的靈魂支柱,促使我們在首先兼顧家庭的拮据的現狀,迫切而努力地自力更生的同時,又尋求著自己眼界所及的自我改變,甚至是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而那些因為經濟發展、地區開放、人口流動而闖入我們眼界中的物質與精神創造者們優秀的典範,成了我們要追及的榜樣,也就自然地內化成了我們自我突破的內驅力。
於是,社會的變革帶來的思想的流動、開放與變化及對固有的不夠先進的文化的撞擊成了這一撥人開眼看外面,尋求自我突破的外在推動力;生活不斷變好,但仍需努力創造才能走向更好的現狀,和那些通過自我努力而達到自我實現的榜樣的力量,內化成了我們前行的內在推動力。
當然,我們這一代人中各有不同。如果說家庭是一座山,我們就是生活在不同高度的山頂上的人,因為地區、家庭給予的高度不同。的確,我們最初所能觸及到的也不同,致使我們的人生也迥異。但對於我們這些從鄉村、鎮上、縣城裡出生、成長的人來說,生活在這個時代,也依然是幸運而幸福的。因為那時候的我們,幾乎站到了當地的時代發展的頂端,看見了我們在當地、在自己家庭中,能看見的最高最遠的風景,也有了父母們以舉家之力讓我們自由前行的能力。
說到這一點,我又不由得眼眶發熱,從前總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但當回頭看去,才發現自己其實並沒比我們的父輩、祖輩們高多少,不過是他們踮起腳尖,節衣縮食,讓我們站在了他們的肩膀,甚至是頭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