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戰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期一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其中不少英雄在後世的傳說中成為神魔般的人物。
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佛教傳說裡面,瑜伽經中有雲,欲界天有六處:第一,四大王眾天。
這就是四天王居住的地方了。
四天王分別是北方多聞天,東方持國天,西方廣目天,和南方增長天。
第二,三十三天,又名仞利天,在須彌山頂。
中央是帝釋天之居城善見,四方各有八天,合稱三十三天。
第三,時分天,即夜摩天,此天依空而居,蓮華開合而分晝夜。
第四,知足天,兜率天的別名,彌勒居所。
第五,樂化天,此天之人可任意變化世間形物。
第六,他化自在天。
此天為欲界之主,以破壞他人歡樂幸福為樂。
第六天亦是四魔(煩惱魔,陰魔,死魔,自在天魔)中的第四魔,也是眾魔之本,妨害佛成道,故稱第六天魔王。
第六天魔王,簡稱天魔,又稱波旬、摩羅,梵文名叫「婆羅維摩婆奢跋提」。
佛教欲界神祇之首,喜歡阻撓佛教中人修道。
十世紀中葉,日本開始出現武裝僧兵,到了戰國時代佛教勢力進一步發展成為和公家、武家相對立的第三大勢力僧家,一些教團領袖如本願寺也成了實際上的大名。
對於有志圖王,想以武力一統天下的織田信長來說,當然不能容忍這種獨立王國的存在。
於是原先已經皈依了禪宗大德寺派(由一休創立)的信長開始和佛教勢力交惡。
他自稱「第六天魔王」,並且崇信基督教。
按照佛教的觀點,整個世界分成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就位於欲界的頂部。
據說人如果超越第六天,就能擺脫飲食男女的慾念束縛,走向成佛之路,但是住在這裡的魔王會阻礙人們脫離欲界。
在佛祖釋迦牟尼要成佛時,就受到四魔——煩惱魔、陰魔、死魔、他化自在天魔的阻礙。
這他化自在天魔就是第六天魔王.元龜三年(公元一千五百七十二年),當時大名武田信玄上洛,武田信玄寫信給信長,署名「天台座主沙門信玄」,自稱佛教僧侶與護法者。
而信長對此粲然一笑,回信時簽名「第六天魔王-信長」,以消遣武田信玄,並表示自己對傳統與信仰的不羈。
不過據說信長本人自稱皈依日本佛教法華宗(死後葬在日本禪門臨濟宗大德寺總見院),也使用「妙法蓮華經」等字樣作為軍旗。
另說織田信長則是因打算統一日本(天下布武),與許多阻撓他的佛教門派為敵,如天台宗比睿山、一向宗等對立,被佛門中人怒稱為第六天魔王。
也可以作為對自己的調侃,看著別人在幸福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自己只能一直形單影隻,默默孤守,只能幻化成魔王,隔絕於世,作為第六天的魔王,把持最後成佛的關口。
毘沙門天的化身、軍神、越後之龍上杉謙信上杉謙信(—)原名長尾景虎(ながおかげとら),和族,繼承關東管領「上杉」姓氏,出家後法號謙信。
由於擁有很高的軍事統率能力,所以被稱為越後之龍,一般通稱為軍神。
官位為從四位下彈正少弼以及從四位下近衛少將,死後贈回正二位。
公元一千五百四十八年,謙信成為長尾家家督,以其出色的能力統一了越後。
此後努力恢復室町幕府的舊秩序,與南方的武田信玄,東南的北條氏康多次作戰,其中與武田信玄的五次川中島合戰,與北條氏康的關東出陣——小田原攻防戰都是日本軍事史上的著名戰例。
公元一千五百七十七年,由於織田信長消滅室町幕府的舉動,謙信開始對織田信長進行遠征,並在手取川大敗織田軍(史稱手取川之戰)。
但於次年在春日山城因腦溢血而死。
謙信雖然戰無不勝,被譽為「越後之龍」、「戰國最強」的武將,但是卻信奉佛教,曾一度因此非常矛盾。
尤其信奉佛教的戰神:毘沙門天,自詡為毘沙門天的化身,高舉「毘」戰旗進行聖戰。
由於崇尚「義」,其行為在戰國亂世顯得很特別。
在諸多戰國武將中,上杉謙信無疑是非常突出的一個。
幾百年來,謙信一直受到人們的愛戴。
他的魅力,不單在其天才的軍事指揮力(這一點遊戲中充分肯定),更多的來自於他的人格(可惜這一點遊戲中表現不足,也無法表現)。
其行事作風與戰國亂世格格不入,有時甚至略顯迂腐而為人所乘。
但謙信始終保持個人本色,並成為亂世中的強者,絕不是一句「難能可貴」所能涵蓋的。
戰國武將中欽佩謙信的大有人在。
除了武田信玄,另一個老對手北條氏康也同樣敬重謙信。
氏康在元龜元年(公元一千五百七十年)把第七子氏秀(後來的上杉景虎)送給謙信做人質時,曾對長子氏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