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槍是百兵之王,自古以來就是軍隊最常見裝備最廣的武器,槍、矛、槊、矟、鈹種類繁多,本質上都是長杆加尖頭,兩點之間直線最近,直進直出最難防,南北朝隋唐時期是馬槊最風光的時期,宋以後失去產馬區,槍騎兵漸漸沒落,槍術也逐漸失傳,到了明清時期,大規模騎兵對撞的戰鬥模式已經被遠程火銃對轟取代。一筆閣 www.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乾隆時期有一幅西洋畫師郎世寧所做的油畫,叫做阿玉錫持矛蕩寇圖,畫面寫實,阿玉錫手持長矛的後段拴著一個繩圈,這是方便長矛刺敵人軀體後回收武器的簡單裝置。
騎兵高速接敵,長矛刺的瞬間,戰馬交錯而過,往往來不及抽出長矛,不及時撒手騎兵就會被帶落馬下,輕則落馬,重則骨折,所以歐洲騎兵的長矛都是一次性的,刺就放棄,抽出馬刀繼續戰鬥,這也是槍術不精的表現,阿玉錫長矛上帶個繩圈,擊後撒手槍桿,順勢用繩圈回收長矛以利繼續使用。
而更早的騎兵連繩圈都不用,靠的是長槍桿子的韌性和祖傳的槍法,而這支騎兵正好處於槍騎兵落幕前最後的輝煌時期,個個都是使槍的高手。
大街上忽然出現成建制的清軍騎兵,雖然人數不多,但氣勢驚人,馬蹄如雷,鏽槍如林,當面的日軍小兵驚慌失措,下意識的就想後退,這是步兵對騎兵天然的恐懼使然。
有幾個老資格的軍官經歷過西南戰爭,見識過薩摩藩的冷兵器衝鋒,心理上比較適應,下令列隊三段擊,瞄準敵人戰馬射擊。
原本分散成散兵線的靛藍色身影們在馬蹄聲的緊張節奏慌忙排成三列,第一列跪姿,第二列立姿,第三列預備,他們的三零式步槍拉一下打一槍,射速不夠高,必須以三段擊來保證火力的密度,以抵消敵軍騎兵的速度,這是非常科學的應對之策。
可是他們忽略了一點,敵軍騎兵並不是真的冷兵器突擊,而是臨時改裝的虎槍,沖在最前面的騎兵將虎槍夾在左腋下,右手抄起背著的波波沙,槍帶繃直,槍口穩穩地對著前方噴灑火舌。
數百發炙熱的彈雨澆在三段隊形上,頓時潰不成軍,轉瞬騎兵就到了近前,槍頭捅入軀體的噗噗聲不絕於耳,僥倖沒被槍打死也沒被捅死的卻被踩死在馬蹄下。
騎兵根本不停步,繼續衝鋒殺敵,前面是整整一個聯隊的日軍,城市騎兵的速度拉不起來,日軍開槍,騎兵紛紛落馬,但前鋒所指分毫未動,就是當面之敵的聯隊旗。
斬將奪旗,自古有之,日軍的聯隊旗比較特殊,只有聯隊有,大隊隊,旅團師團都沒有,工兵輜重兵也是沒有的,只有步兵騎兵聯隊才有,這面旗幟是御賜之物,旗冠的菊花代表天皇御駕親征,地位極其崇高,乃至聯隊專門有一個隊護旗,如果聯隊旗在戰鬥被敵人損毀或者繳獲,那就是奇恥大辱,當事人是要切腹謝罪的。
騎兵如熱刀切黃油般硬生生趟出一條血胡同,日軍旗手不敢退,千鈞一髮之際,此處一退,滿盤皆輸,能打到這裡的兵也都不是孬種,血性上來,誰怕誰啊。
一騎飛過,刀光閃處,旗手的手臂連同半個腦袋落地,聯隊旗落到了敵人手。
緊繃著的士氣瞬間崩塌,日本人猛起來是真猛,慫起來也是真慫,這個民族缺乏真正的韌性和智慧,聯隊旗被敵軍倒拖在地上,如果是清軍,也許反而煥發出鬥志來,但日軍的心態就崩了,全線崩塌。
再想撤已經晚了,成千上萬的清國軍民殺了過來,二十一聯隊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他們三三兩兩一起,背靠背挺著刺刀困獸猶鬥,色厲內荏的大吼大叫,可是就算一條命能換兩三條又如何。
三個訓練有素的日軍老兵刺槍術精湛,身體素質也好,背靠背組成一個鐵三角,接連殺死十幾個清軍,可是讓他們絕望的是,身邊的戰友越來越少,清軍越來越多,而自己的體力越來越撐不住了。
終於,兩名綠營兵在距離他們五步遠的地方,用肩膀架起大抬杆,轟的一槍下去,半斤鐵砂子打在身上,渾身全是血窟窿。
蓄著絡腮鬍的日軍軍曹跪倒在地,就看到一個戴紅纓帽的清兵走過來,一刀揮下,世界全紅了。
舒永壽拎起一顆腦袋,沖周圍吶喊「爺們開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