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是將泥料中殘餘氣泡排出,並使水分進一步均勻,以防止燒成過程中產生氣泡、變形或開裂。」
「下一步就是揉泥,你看那邊。」唐明接過話頭,指指旁邊的幾個工人,都坐在一條長板凳或平整青石板上,俗稱碼頭。
凳子前低後高,便於用力,凳面上墊一塊白布,工人騎坐在凳上雙手用力揉壓泥團,依次將空氣排擠出。搓揉成長條形後,豎起壓短,進行第二次搓揉。如此反覆,直到達標。
「別的地方手法類似揉面,泥形呈旋渦狀。另一種形似羊頭,俗稱卷羊頭,我們這裡工人大都採用這種方式,效率更高。」
魯善工仔細看著工人的一舉一動,記在心中,難得有機會偷師,藝不壓身,多學點沒錯。
三人來到屋裡,七八個工匠在拉坯,確定中心,將揉好的陶泥輕摔在轉盤中心,雙手旋轉拍打陶泥,使之成錐形。啟動拉坯機使轉盤低速逆時針旋轉,用手沾水潤滑泥錐表面起潤滑作用。
雙肘固定在腿上,保持端正穩定,加快拉坯機轉速,右手側壓泥團,左手穩定泥團,同時將泥團向轉盤中心推壓。
左手掌根部從泥錐下部外緣向泥團中心施力,同時向上提動。右手用併攏的四指至手掌與左手相對向泥團中心施力,同時向上提動。
雙手施力均勻,提升速度與轉盤轉動速度吻合;泥錐拔高后,用雙手拇指按住泥柱頂端,整平柱頂。
唐明邊巡視邊解釋道:「拉坯需要先測量原件大小,再根據乾燥收縮和燒成收縮規律,仔細計算出坯的大小。在拉坯成型的過程中,這一比率的計算是在原件數據基礎上加20左右。」
「現在即便是景德鎮學院導師和學生的作品,與過去工匠設計的圖樣相比仍有不小距離。過去工匠會根據勾線、分水等工序來細分工種,每個人只專注完成自己所負責部分,長年累月練習,在細節把握自然爐火純青,登峰造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