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國來的使者抵達成都,益州紛爭寧國朝野上下很快就因為是否出兵援助越國一事爭論得不可開交。
支持者認為,如今天下三國並立,齊國實力遠在寧國和越國之上,更有橫掃六合一統天下之勢,因此寧國和越國可謂是唇亡齒寒的關係。
如今齊國大舉征伐越國,如果是寧國袖手旁觀,見死不救,則齊國滅了越國之後,必然會掉過頭來攻打寧國。
因此,如今越國有難,寧國理應出兵相助,畢竟就如今的天下大勢而言,救越就是在救寧。
但反對者則堅持認為,孫鸞本是寧臣,卻膽敢妄稱天命,自立為帝,與亂臣賊子無異,若是朝廷出兵援助他,無疑是變相承認了他即位的合法性,這將置大寧朝廷的威嚴和大寧天子的顏面於何地呀!
更何況,之前孫鸞的使者孫異還在襄陽城刺殺了寧國的使者楊燴,至今人還在逍遙法外,越國那邊也沒有給寧國和楊家一個交代。
在此等情況下,若是寧國還舔著臉出兵相助越國,只怕會讓效忠寧國的各個益州世家大族心寒。
而如今龍璟想要繼續維持自己在益州的統治,根本離不開這些益州世家大族的支持,因而反對出兵援助越國的意見很快就占了上風,完全壓制住了朝野中支持出兵援助越國的聲音。
龍璟眼見顧舉和杜羨一個接一個為蕭恪所滅,心中比誰都要清楚唇亡齒寒的道理,若是自己這一次不出兵援助越國,坐視越國滅亡,那蕭恪下一個要滅的就是自己。
畢竟,與蕭家兄弟明爭暗鬥了這麼多年,沒有人比他更了解蕭恪一統天下的決心。
他比誰都想出兵去援助越國,卻遭到了益州各大世家大族的反對。
雖然這些世家大族口口聲聲站在大義的名分上,說孫鸞得國不正,是亂臣賊子,若是龍璟出兵援助他,便是愧對大寧的列祖列宗。
但龍璟心中很清楚,追根究底,這些世家大族之所以不支持自己出兵援助孫鸞,無非是不再看好自己和孫鸞,覺得他們兩家聯手也未必是蕭恪的對手,不想再為此徒勞耗費錢糧。
反正將來齊軍一打來,他們便開城降了蕭恪,繼續在齊朝做他們的千年世家,至於寧朝的死活,就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了。
雖然識破了這些益州世家大族的小心思,可龍璟如今也不好跟他們翻臉,只能找到蜀中最為支持他的吳家,希望吳家能夠支持他趁著如今齊軍主力大舉攻伐越國之際,從漢中出兵,威脅關中的安危,迫使蕭恪不得不停止征伐越國,回援關中。
畢竟在他的大力扶持下,吳家之女入宮做了皇后,吳家的家主出任了尚書左僕射,吳氏子弟吳任更是做了大將軍,執掌整個寧國的兵馬,可謂是滿門榮寵,雞犬升天,已經隱隱有取代張家成為益州第一世家之勢。
自己如此恩寵吳家,也該到了吳家投桃報李的時候了。
好在吳家拎得清,知道他們如今跟龍璟已經是一根繩上的螞蚱,只有在寧朝,他們吳家才有如今的地位和恩寵,若是益州易了主,他們吳家便也跟著失了勢,權勢地位隨之一落千丈。
不過吳家也清楚,益州這些世家大族之間世代聯姻,關係盤根錯節,同氣連枝,而因為楊燴被殺之事,楊家跟孫鸞結了仇,其他益州的世家大族自然也跟著仇視孫鸞,若是他們吳家在這種時候提出出兵援助孫鸞,無疑是跟益州的其他世家大族為敵。
因此,身為大將軍的吳任提出,朝廷可以以齊國西北空虛為由,出兵隴右,穩紮穩打,一步步往關中推進,只要威脅到了長安的安危,蕭恪必然回兵來援,越國之危自解。
龍璟站在一幅巨大的輿圖前,看著輿圖上的山川河流和城池,久久沒有言語。
雖說吳任的計劃穩妥,但太過中規中矩,與自己的想法相差甚遠。
畢竟如今齊國征伐越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誰也不知道越國還能支撐多久,所以說他們寧軍需要在齊國的西邊來一場出其不意的奇襲,讓整個齊國朝堂都為之震盪,才有可能逼得蕭恪從東南撤兵,回援西北。
若是按照吳任的想法,出兵隴右,步步推進,很有可能在重兵防禦的陳倉就被擋住了去路,根本不可能威脅到關中的安危,逼
第621章 顧羽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