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太后董悅的一道懿旨,以原宗正卿長沙王龍瑾為首的三十二名皇族宗室很快被押赴刑場,在洛陽城數萬百姓的圍觀下人頭落地。
至於其餘參與叛亂的一千多名皇族宗室及他們的家眷,則被抄沒全部的家產和田地,流放巴蜀。
消息傳出,洛陽百姓無不稱頌皇上龍暄和大將軍蕭恪的寬宏大量。
畢竟他們可都聽說了,參與叛亂的皇族宗室可足足有幾千多人,他們又是派死士刺殺大將軍,又是帶兵進宮謀害天子,這可都是株連九族的大罪,可最後皇上和大將軍竟然只殺了三十二個主犯,其他人雖說被抄沒了家產和田地,流放巴蜀,可不管怎麼說都算是保住了一條性命。
只是一想到那些參與叛亂的皇族宗室一個個可都是富可敵國,抄他們的家能抄出多少好東西呀,可惜跟他們這些平民百姓沒有多大關係,只能看個熱鬧,過個嘴癮。
可沒想到處置完這些皇族宗室沒多久,朝廷和司州各地官府就張貼出公告,宣布將抄沒上來的田地一律以每人四十畝的標準分給當地的百姓。
公告一經貼出,瞬間引爆整個司州。
本來很多人只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看待這件事,畢竟這種上層權貴人物爭權奪利的事,實在是跟他們這些下面的百姓關係不大。
只是大將軍蕭恪為人還不錯,兩次保住了他們這些普通百姓的性命,算得上是個好官,若是他失敗了甚至死了,還讓人怪惋惜。
至於他之前承諾過會在司州推行均田制,實現耕者有其田,大伙兒也就當聽個樂呵,並不指望蕭恪真能做到。
畢竟司州的田地不是握在那些朝中權貴手中就是被那些世家大族占據,難道大將軍還能跟那些綠林好漢一樣劫富濟貧,從那些權貴和世家手中搶走田地交給他們不成。
可沒想到事實打臉得如此之快,大將軍還沒回洛陽多久,就從這些叛亂的皇族宗室那裡搞到了大量良田,分給他們這些7少地無地的貧苦百姓。
一想到大將軍對他們的好,百姓們再次在心中痛罵那些參與叛亂的皇族宗室,惱恨他們竟然敢刺殺大將軍,只恨之前行刑那日,自己沒有朝這些狗娘養的皇族宗室多丟一點臭雞蛋爛青菜,好好幫大將軍出一口惡氣。
隨著整個司州掀起了一陣分田的風潮,百姓們對蕭恪的感激和擁護達到了頂峰,最後不知是在誰的帶頭下,京城漸漸多了在一些呼籲大將軍登基稱帝的呼聲。
而百姓們出於對蕭恪的感激,自然積極擁護蕭恪改朝換代,很快大將軍蕭恪登基的呼聲也是一輪高過一輪。
甚至有人自掏腰包買了幾十丈長的絹布,鋪在洛陽城最為熱鬧的定鼎大街上,大聲呼籲過往的百姓,若是支持大將軍取而代之,便在絹布上面寫上自己的名字或者按上自己的掌印。
最終不過短短三天時間,絹布上就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掌印,甚至有不少百姓聽說了此事,特意穿過大半個洛陽城,就為了跑過來在絹布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或掌印。
之後,幾百名百姓抬著這幾十丈長的絹布跪在朱雀門外,齊聲呼籲大將軍順應民意,登基為帝,以安天下人之心。
因為這些百姓弄出的動靜太大,甚至驚動了太初宮內年幼的天子龍暄。
他在一眾侍衛的護衛下登上了朱雀門的城樓,看著門外跪成一片的百姓,以及他們高高舉起的布滿名字和掌印的絹布,小臉一陣煞白,驚得久久說不出話,心中更是一陣苦澀。
他雖然只是一個五歲孩童,卻也知道眼下的情景意味著什麼。
雖然說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叮囑過他,寧朝的江山早就已經名存實亡了,這天下遲早都要改姓蕭的,要他務必不要跟蕭恪爭權,更不要過問政事和結交大臣,以免惹來殺身之禍。
他一直牢記母親的叮囑,本本分分做好一個傀儡天子,從不敢有任何逾越之舉。
在他心中,甚至有些期盼大將軍蕭恪可以早日取他而代之,自己也不用再過這種天天擔驚受怕的日子。
只是當這一天真的來臨之時,看著城樓下那些代表著天下民心民意的百姓,心中反而湧起一陣深深的失落和鬱結。
大寧的江山,真的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