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只是來到苗家莊看看,目的也不是看苗家莊什麼,是為了4000套步人甲,可是見到了長弓和棱堡之後,韓琦就顧不上什麼步人甲了的,跟劃時代的武器比起來,步人甲其實沒那麼重要。
步人甲,其實是北宋無奈的選擇,在遼宋年間,其實四個主要大國,都有一隻強悍的騎兵隊伍,遼國的鐵林軍,西夏的鐵鷂子,後來金國的鐵浮屠,北宋初年的靜塞軍。
這些全部都是重甲騎兵,在冷兵器時代,最完美的軍隊,兼顧了機動性和防護,在冷兵器時代,重騎兵就如同坦克一樣,一個兩個,起到的作用還不單,一旦是成千上萬的話,在野戰之中,沒有任何一款力量,能夠跟這個相比。
可惜,在北宋初年,跟遼國爭鋒,伴隨著太祖太宗的,一統天下,最為強大的靜塞軍,不過是三四十年,就煙消雲散了,跟西夏和遼國不同,鐵甚至是鋼,從來都不是制約北宋關鍵,制約的方面,恰恰在馬上。
沒錯,北宋時期,確切的說,在前朝北周時期,因為北周還弱小,所以,馬不是問題,以此為基礎,為北宋奠定了一隻強大的靜塞軍,可是當趙宋一統天下,無論是南唐,還是其他國家,五代十國因為北宋而統一,當他成為了一個強大的統一國家的時候,周圍的國家必然會受到威脅。
遼國就是這樣,本身,做在北方,笑看中原風雲,現在,北宋統一了中原,甚至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威脅,如果不是曾經得到的幽雲十六州,處於地利和兵力上面的優勢,說不定,就完蛋了。
初期的遼宋之爭,互有勝負,可是坐擁中原,慢慢增長的力量,讓遼國非常忌憚,澶淵之盟,本是遼國傾盡全力的一戰,卻功虧一簣。
後來遼宋在澶淵之盟之後,幾十年沒有發生過戰爭,有的只是威脅,單憑一個盟約,可能麼,沒有足夠的國力作為後盾,怎麼可能,落後就要挨打,在後世是至理名言,在冷兵器的封建社會,在黑暗叢林法則之下,也是必然的。
從太宗時期,從遼國和其他遊牧民族獲取馬匹,已經非常困難了,到了西夏叛亂,吐蕃反目,可以說,整個東亞產馬的地方被徹底斷絕了的。
沒有了馬,這對於軍隊而言,是一個噩夢,馬不但代表著強大的機動性,也代表著強悍的力量,騎兵對於步兵天然的克制,讓步兵根本無從抵擋。
步人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挑選精壯的漢子,用嚴格的訓練,讓他們穿得起步人甲這麼沉重的裝備,用於跟重騎兵抵抗。
結成陣地的重步兵,在陣地戰的時候,確實能夠跟重騎兵過招,這是北宋最為欣慰和驕傲的地方,可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重步兵過分的強調了防護力,而忽視了攻擊力和機動性。
大而不死,往往初期作戰,一般都是小勝,可是勝利之後,無法擴大戰果,哪怕是陣地戰取勝了,對方有馬,轉身就跑,根本追不上,一旦重步兵出現什麼破綻,被騎兵抓住,一場勝利之下,之前所有的戰果,都付之東流了。
作為樞密副使,韓琦很清楚這一點,可是在無法大規模的獲取戰馬的前提下,他也只能夠這樣,必須要有一個中堅力量,抵擋住周圍國家的兵鋒。
可是長弓手不一樣,雖然他機動能力還不強,可是如果跟馬配合的話,還是能夠起到作用,用馬來機動,這個曾經考慮過,北宋不是馬少,只不過馬種太弱,當駑馬和運輸馬還可以,當戰馬,特別是重騎兵的戰馬,那就根本不行的。
重步兵渾身的裝備,比起的重騎兵要好重,根本無法上馬,真的脫了鎧甲的話,只是一個穿鎧甲的過程,就足以讓他死無數次。
可是長弓手不一樣,他的渾身裝備很輕的,上馬之後可以快速機動,同時攻擊性也極強,只要有一定的防護力量,比如說騎兵和步兵,給他們撐開射擊的區域,以長弓手的可怕,可以投射出成噸的傷害。
這就是優勢,這就是韓琦對於長弓手的認識,單憑機動性和攻擊力這一點,長弓手就比重步兵強了很多。
棱堡就是另外一個方面了,把防護做到了極點,讓北宋的守城能力,發揮的淋漓盡致,甚至連造價上面,都那麼的親民,那麼的讓人感慨。
為此,韓琦甚至在苗家莊住了2天,詳細的了解了長弓和棱堡,其中,還有趙信根據西班牙
第二百六十八章 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