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等來宮裡隱衛等來的消息,卻先等來了一個驚天要聞。
僵持不下的聿國戰局終於有了變化,楊復率叛軍攻破建安,生擒剛繼位不久的宋琰,斬殺了皇后及魏家一眾人等。
建安城中,浮屍遍野,血流成河。
而在此役中起關鍵作用之人,竟是前聿國太尉,寧騰躍。
寧家與魏家素來不和,聿帝去世後,宋琰繼位。大敵當前,宋琰只得暫且放下私人恩怨,放下身段,暫且與寧家握手言和,繼續保留寧騰躍的太尉一職。又因朝中無人,只得封其為平叛大將軍,率京城五萬禁軍抵抗叛軍進攻。
寧騰躍為人雖陰險狡詐,於領兵打仗上的能力卻是實打實厲害。因此,原本一路高歌猛進的叛軍終於遇到阻礙,雙方在建安離最近的崇州境內僵持不下。
一鼓作氣,再而衰,衰而竭。
叛軍對崇州城池久攻不下,糧草補給又跟不上,漸漸有了頹勢。
先前,叛軍之所以能成摧枯拉朽之勢,很快逼近建安,不過是因為占了先機。因楊復籌謀得當,拉了和婉長郡主做內應,成功刺殺聿帝。聿帝死,聿軍大亂,他們這才能趁亂一鼓作氣。
可叛軍到底是烏合之眾,遇上訓練有素的禁軍,再加上寧騰躍指揮得當,很快便落了下風。
然而這個時候,宋琰忌憚寧騰躍之勢,竟連下三道聖旨,催寧騰躍回京面聖,並命將其軍隊指揮權將給軍中副將。
寧騰躍心中如明鏡似的,哪能不知宋琰是何意?
出人意料的是,他未有任何反抗,直接隨了使者回京,將軍權交了出去。
宋琰以寧騰躍領兵期間不遵皇命為由,罷了其太尉一職,將其軟禁在家,命其隨時聽候調查。
不想,寧騰躍前腳剛一回京,那廂副將便指揮失利,崇州屏障被攻破,五萬禁軍傷亡過半,叛軍趁勝追擊,將剩下的禁軍追到了建安城外。
大軍兵臨城下,宋琰徹底慌了神,再次求寧騰躍出山,然寧騰躍稱病,閉門不出,竟是存了見死不救之心。
宋琰無奈,尚未想出個解決法子,楊復便已率大軍攻破城池!
整個建安陷入一片恐慌,但凡露出一絲抵抗意思的百姓,通通被毫不留情地斬殺,昔日繁華的建安城頃刻間成了人間煉獄。
楊復親率一隊士兵,於聿國皇宮中生擒宋琰,斬殺皇后魏氏,並將魏氏一族通通斬首示眾。宋琰心知大勢已去,趁人不備,咬舌自盡。楊復割下其頭顱,於城牆上高懸三日,其手段之狠辣,令所有臣民皆敢怒不敢言。
至此,聿國國滅,楊復登基為帝,將其前聿國昭明太子皇孫的身份昭告天下,並取昭明太子封號中的「明」字,將國號改為明。
然而,令人驚掉下巴的是,對於當初將其打得狼狽不堪的寧騰躍,楊復登基後,竟親自登門,再度邀其出山為官,擺足了用人唯賢的姿態。
這時,京中開始有謠言四起,皆傳當初寧騰躍回京前,已與楊復暗中達成協議,並偷偷將聿國排兵布陣的計劃告訴了楊復,也正因此,楊復才能迅速轉敗為勝,攻破建安。
這謠言,無疑讓寧騰躍背上了欺君叛國的罪名,當然了,欺的,是宋琰這個君,叛的,是聿國這個國。
不知是有意無意,對於這個謠言,楊復並未採取任何措施,而是任其傳播,不過幾日,整個建安城便傳得沸沸揚揚。
另一方面,寧騰躍答應了楊復相邀,再度出山,官復太尉一職。
走馬上任之後,寧騰躍入宮謝恩。
然而,變故乍起。
入宮之時,寧騰躍將一柄匕首藏於袖中,躲過了內侍搜查,在與楊複議事之時,趁其不備,竟一躍而起,用匕首刺殺了楊復!
寧騰躍武功高強,楊復又沒有防備,被其刺中心臟,當場死亡。
剛剛平靜下來的明國局勢,頃刻間又風起雲湧。
楊復死,叛軍群龍無首,亂成一鍋粥。楊復幾名親信大將俱是野心勃勃之人,見楊復死,便起了爭權奪利之心,誰也不服誰,叛軍頓時四分五裂。
而寧騰躍卻趁此機會整頓禁軍,殺了叛軍個措手不及,以雷霆之勢斬殺楊復的那幾名親信大將,餘下的叛軍,死的死,降的降,都被收歸寧騰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