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絲綢之路可以說是危險重重,留給朱棣的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海上貿易。
為了能夠儘快的賺到錢,朱棣便開始了他的海上遠洋計劃。
造船業蓬勃發展,有了宋元兩代的經驗積累,有了朝廷的支持,很快建立了一支龐大的遠洋艦隊。為了確保這支艦隊對自己的忠心,朱棣他讓自己的心腹來掌管這支艦隊,此人名叫鄭和。
鄭和史稱「三保太監」,自幼服侍燕王朱棣,有謀略,會打仗,有忠心,懂外交。簡直是下西洋的不二之選。
有人,有船,有前人經驗,朱棣正要大展拳腳,打算賺他幾個小目標時,妨礙朱棣賺錢的第一波人出現了。
他們是明朝的大臣們,面對朱棣這樣的規劃,他們隔三差五的唱衰派人下西洋這一做法。你們皇室不讓大家下海經商,轉頭你就自己去搞,這是什麼意思,一個個明里暗裡的給下西洋使絆子。
這就讓朱棣很不滿了,要不是錢鬧的,我躺在自己這一畝三分地上不好嗎?幹嘛要去做那富貴險中求的事兒?讓你們這會兒說我。我難道不想像我爹一樣,大權在握,一個人就能做決策嗎?我為什麼要讓一部分權利出去。
這不是專業不對口嘛,我學的是武將的自我修養,如何守衛邊疆開疆擴土,惡劣天氣下如何帶兵突襲,但是我現在在幹什麼,我乾的是皇帝的成長計劃,文臣武將的平衡之策,如何讓一個國家的百姓有飯吃,國家財政危機的處理辦法。
為了讓自己的子孫後代不讓其他人拿捏,也讓那些文官們有事做,不要一天天的盯著自己,他決心編撰一本囊括所有東西的書,《永樂大典》出世了。
題外話永樂大帝,麻煩多抄幾份《永樂大典》,因為火災戰亂等原因,到我們這個時候的只有800餘卷了,而且還散落在世界各地。我們就一直想要通過考古找到永樂大典。
關於《永樂大典》的正本下落也好多。因為在嘉靖年間重錄了《永樂大典》後,就很少有關於他的記載了。
所以後世人推測《永樂大典》正本在萬曆年間因為宮廷大火,被燒了的,也有說是因為明末戰亂而被毀掉的,還有就是殉葬說了。
當年挖掘定陵,也有想要在定陵里找到《永樂大典》正本的因素在裡面,結果沒有找到。但是不少人依舊相信《永樂大典》正本是被拿去殉葬了,經過對明史的研究,懷疑的重點變成了明世宗的永陵。」
嘉靖帝看著屏幕,一股涼意從後腦勺升起,壞了,這是沖我來的。不就是《永樂大典》嗎?雖然這東西因為內容過於豐富不能外傳,但是多抄幾份放到其他地方封存也是可以的。
來人,趕緊派人去抄,抄完後我要親自檢查。誰要是泛賴,想要偷工減料,害得朕的陵墓被後人惦記,朕就送你九族消消樂大禮包一份。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們,看著剛被自己改了又改的史書,趕緊找其中關於《永樂大典》的記錄,可千萬不要在我這裡出了問題。這個雷千萬不要落在我頭上。
我的陵墓可經不住你們這些後世子孫折騰。於是本就讓人頭禿的明史更加讓人頭疼了,主打一個前後矛盾,前言不搭後語。各種物品人物不斷閃現在各種時間段。
研究明史的專家們,摔東西,清朝修改明史就改了94年,康熙,雍正,乾隆就改了三次。現在你們自己也改,那你寫什麼明史,你直接編個小說不好嗎?
說不定還能由四大名著變成五大名著六大名著的。一群混蛋啊啊啊啊啊。
永樂大帝看著小姑娘痛心疾首的樣子,想著自己花費那麼多人力物力所編撰的《永樂大典》居然丟的只剩這麼一點了不由的頭痛,萬一哪一天他們想要找《永樂大典》想瘋了,直接找自己的墓怎麼辦,趕緊多抄幾份。
明朝永樂帝以後的皇帝們為了自己的陵墓安全,紛紛派人開始抄寫《永樂大典》,一時間,朝廷清靜了不少。皇帝們發現編寫什麼東西的實在是太好了。
那群文臣只要忙到腳不沾地,就沒有時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