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註:"《史記》曰:《老子》,名耳,字聃。《列仙傳》曰:李耳,字伯陽,生於殷時,為周柱下史。又曰:武王平殷。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
真正大徹大悟的隱士,不必像伯夷一樣隱居山林,老子在朝廷中也可隱居。
朝市,原指朝廷和市場,泛指人口稠密的(熱rè)鬧地方。東晉還有鄧粲也說過:"夫隱之為道,朝亦可隱,市亦可隱。隱初在我,不在於物。"
這種思想的來源很早。
老、莊哲學中已有混跡人間而心離世俗的思想,只是沒有說得那麼明白。如《莊子.則陽》:"孔子之楚,舍於蟻丘之漿。
其鄰有夫妻臣妾登極者。子路曰:'是稯稯何為者邪?'仲尼曰:'是聖人仆也。是自埋於民,自藏於畔。其聲銷,其志無窮,其口雖言,其心未嘗言,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沈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
到了西漢,東方朔作歌云:"陸沈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diàn)中可以避世全(身shēn),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
"意思就比較明白了。西漢末的揚雄在《法言.淵騫》也有"柳下惠非朝隱者與"之語。
唐代白居易《中隱》詩的開頭:"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於大小隱之外又提出了"中隱"。
"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就更加分明,大概是明清之後的發展了。
唐陽羽突然發現自己的思路開始有意無意的回到自己原來的次元世界,雖然還不系統但是他卻可以回憶起一些。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對他是個絕好的消息,他有些興奮,興奮的看著唐惜雪準備的這個最傳統意義的避難所。
笑了,"地方不錯,安心呆上一周,帶你出去。"
唐惜雪聽了一愣,沒做回應,而是抬眼仔細觀察,看眼前這傢伙是發燒說胡話還是內心已經有了逃生之道解決之法,結果是沒有結果,因為沒有人看得出唐陽羽內心所想。
他的眼睛裡有一座星辰大海,他的心裡埋藏著一個浩瀚宇宙,他是個深不可測的男人。
讀之閣,讀之閣精彩!
(www.玉ed玉e.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