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2月21日,在英法俄的外交壓力下,普魯士政府同丹麥王國在柏林簽訂了《普丹柏林條約》。筆神閣 bishenge.com
普魯士政府承認丹麥王國對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兩公國主權,普丹戰爭正式結束。
在條約簽訂前,在俄國人的強勢壓力下,普魯士軍隊實際上已經撤出丹麥王國,包括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兩公國都被放棄了。
條約簽訂過後,德意志聯邦代表團憤怒離場,拒絕承認丹麥王國對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兩公國的主權。
普魯士政府被坑了,這次坑他們不光是德意志地區各邦國,還有俄國人,顯然尼古拉一世在用實際行動警告普魯士人老實一點兒。
談判的時候,剛開始德意志聯邦代表團還支持普魯士,和俄國代表發生了激烈爭吵,在英法俄立場一致的態度下,很快代表團就慫了,認可了英法俄的調停。
本來說好的大家一起簽訂條約,結果普魯士政府把條約簽訂過後,聯邦代表團就馬上開溜了,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了普魯士政府。
沒錯,就是開溜了。所謂的憤怒離場,那都是說給民眾們聽的,反正聯邦代表團沒有在條約上簽字,怎麼說都可以。
普魯士人還以為英法俄會逼迫德意志聯邦簽訂條約,一勞永逸的解決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兩公國的問題,結果俄國代表滿意的離開了。
沒有了俄國人,英法自然也懶得管了。
反正德意志聯邦就只有普魯士和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兩公國接壤,別的邦國不管口號喊的有多響,實際上都只能放空炮。
在這個問題上,德意志聯邦的態度並不重要。甚至這個國際組織,實質上並不能算一個國家,各邦國的外交權都是自由的,他們本身就不具備替大家簽訂外交條約的權利。
受《普丹柏林條約》的影響,普魯士王國在德意志地區的威望大損,無力和奧地利爭奪德意志地區的領導權。
這個時候,德意志地區各邦國的普魯士使館外面,都圍滿了追討捐款的民眾,高舉著討債的牌子抗議示威,不時還有亂石飛入。
輿論造勢成功了,當初募集捐款的時候,報紙可是刊登了普魯士政府的強勢表態。其中有一部分是真的,大部分都是編輯腦補的。
這些都不重要,反正民眾們認為這是真的。說好的和俄國人死戰到底,結果仗都打起來就慫了,自認為受到欺騙的民眾正在用這種方式發泄著心中的憤怒。
錢肯定是要不回來了,普魯士政府窮的叮噹響,就算是罵的再狠十倍,他們一樣拿不出錢來。
最後各國政府不得不派兵保衛普魯士的使館,給他們提供生活保障,在人人喊打的情況下,普魯士使館工作人員可不敢出去買菜。
坑完了普魯士,奧地利和德意志地區邦國的友好關係,也開始轉為冷淡。
以巴伐利亞為首的德意志邦國,可不願意看到德意志地區統一,他們企圖在普奧兩個邦國之間玩兒平衡。
這些邦國親近奧地利,除了宗教、政治上的影響力外,還和普魯士王國的吃相有關係。
普魯士王國本來就是一個小邦國,壯大成為了德意志地區第二大邦國,自然是少不了一路擴張了。
在短短的數十年時間內,普魯士王國的領土面積就擴大了三倍,領土的擴張黑歷史自然是少不了的,這就引起了大家的警惕。
梅特涅時代的外交政策還是有價值的,至少讓德意志邦國認為奧地利沒有統一德意志地區的野心,忽視了奧地利的國策已經發生了改變。
前不久的法蘭克福會議,普魯士政府參與的證據又被奧地利捅了出來,這就把大家給噁心壞了,奧地利政府振臂一呼才群起雲集。
現在普魯士王國被打壓下去了,巴伐利亞王國的立場再次發生了改變,他們不願意看到普奧的實力失衡,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
正常的組合都是老二聯合老三對抗老大,奧地利能夠聯合老三打壓老二,在外交上已經是了不得的勝利了。
現在回歸了正軌,巴伐利亞政府的外交態度再次發生了轉變。
受1848年革命影響,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被迫退
第三十四章、被帶偏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