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冀州刺史王芬收到了徐天的求援信。
對此,王芬本不大想理會剛剛挖走沮授的徐天,但王芬是漢帝國的冀州刺史,他治下的常山國遭到黑山軍攻打,出兵相救,責無旁貸。
王芬找來許攸:「子遠,常山相徐子云來信求援,你怎麼看?」
許攸緘默良久,答道:「回信應允之,令其與黑山軍兩虎相鬥,兩敗俱傷。明公可暗中準備兵甲,進軍常山國,與常山相反目成仇,將黑山軍和常山相都一併除了,順勢將常山國攬入囊中,此乃上策。」
「兵分兩路,一路牽制魏郡黑山軍,一路進入常山國,擊退黑山軍,保持均衡,此乃中策。」
「坐視不理,保有鄴城,不動如山,任憑黑山軍、常山相消滅彼此,養虎為患,此乃下策。」
許攸很快將三種策略擺在王芬面前,任由王芬挑選。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自然最好。只是我為冀州刺史,放任黑山軍進攻常山國,恐怕朝廷追究下來,我難逃其咎。若是黑山軍攻下常山國,其聲勢如同黃巾軍,冀州百姓疲敝,我之罪過。」
「依我看,還是中策為好,符合中庸之道。」
王芬最終選擇了中策。
許攸暗中嘆氣。
中策,雖然沒有什麼問題,但缺少冒險精神。
亂世梟雄,多半劍走偏鋒,以蒼生為棋子,豈可心慈手軟?
有些人,天生就是梟雄,比如黑化的曹操。
許攸更加希望在一位梟雄人物麾下擔任謀士,行事不必顧此失彼。
王芬希望擊退黑山軍,維持現狀,而不是趁著剿滅黑山軍的機會,與徐天火併,占領常山國。
他錯過了一次機會。
王芬對許攸說道:「何人可領兵牽制盤踞在魏郡的黑山軍渠帥於毒?又有何人可領兵相救常山國?」
「耿武、關純可牽制於毒,張郃可領兵相救常山國。」
許攸對冀州諸將的能力頗為了解。
張郃在黃巾之亂已經表現出很強的戰力,將來也是一員良將。
所以,許攸認為張郃可救常山。
「那就安排他們出兵。」
王芬最終下令。
張郃收到王芬的命令,要求他領二十萬冀州軍進入常山國,幫助徐天擊敗黑山軍。
王芬還是有些小心思,讓張郃儘量保存實力,擊退黑山軍即可,不可深追。
然而,王芬卻不知道有一句話叫做,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在鎮壓黃巾軍時,張郃對徐天的好感度不低。
「沮授前去常山國投靠徐子云……沮授此人,深謀遠慮,他這樣做,定然有他的考慮。」
張郃收到進軍常山國的命令,深感意外。
他也知道,沮授前去常山國擔任元氏縣縣令一事。
沮授在張郃眼中是一個了不起的大人物,憑藉他在鄴城一戰的手段,張郃承認沮授比自己強。
然而,沮授卻去常山國投靠了徐天,而不是選擇冀州刺史王芬。
這讓張郃有些困惑。
裨將來報:「將軍,二十萬兵馬已經蓄勢待發,只需一聲令下,便可進入傳送陣。」
「發兵常山國。」
張郃決定藉此機會,再觀察一下徐天是否值得投靠。
一隊隊冀州軍進入鄴城的傳送陣。
鄴城的傳送陣可直達元氏縣!
這也是黑山軍為何要分兵吸引各地漢軍,然後張燕才帶兵攻略常山國的原因,傳送陣的存在讓漢帝國牽一髮而動全身。
張郃披堅持銳,踏入傳送陣,眼前場景一變,已至狼煙滾滾的元氏縣。
元氏縣在黑山軍的強攻下,雖未陷落,但被摧毀的箭塔工事,多達幾百座,城牆千瘡百孔,靠近城牆的房屋被黑山軍拋射的石塊、箭雨破壞,到處都是斷壁殘垣,一片狼藉……
「不曾想元氏縣的攻防如此慘烈……」
張郃觸目驚心,恐怕黑山軍攻打元氏縣的大戰,只比黃巾軍進攻鄴城差了那麼一些。
張郃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