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夜色闌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來自於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張繼(約715——約779年)字懿孫,漢族,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根據《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於天寶十二年(753年)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756年),唐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到今浙江、江蘇一帶避亂,而張繼也就在其中。
一個秋天的夜晚,張繼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是她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隨即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千年流傳的小詩。
而此時的姑蘇正是人間四月,春意正濃,這裡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都是生機勃勃,完全沒有張繼所寫的旅愁之意。木青雲一行不知不覺地已經到了這姑蘇城外,看著眼前的江南春色,風光無限,心情都是大好起來。
蘇小漠在車中大聲說道:「恩公出口成章,剛才這一曲唱的太好了。月兒姐姐也是多才多藝,一曲簫聲比這江南的風光更是好上百倍。爺爺,你說是也不是?」
蘇老丈哈哈笑道:「你爺爺我可不懂公子的這些詩詞歌賦,也聽不懂月兒姑娘的玉簫之音,不過聽起來確實舒服得很那。」
木青雲趕著馬車說道:「小漠姑娘過獎了。月兒的玉簫才是真正的天籟之音。對了,小漠姑娘,以後你不要再叫我恩公了,聽著很是彆扭,你就直呼我木青雲便好。」
蘇小漠聞言大聲說道:「不可不可,恩公對我恩重如山,我怎麼能對你直呼其名?如若恩公同意,我以後就叫你木公子可否?」
木青雲哈哈笑道:「當然可以,隨你怎麼叫都行,但是就是不能再叫恩公了。我們這是到了蘇州府了,我們腳下便是楓橋。我看今夜我們就在這姑蘇城外投宿吧,你們覺得如何?月兒,你覺得呢?」
水含月在馬車內輕聲說道:「一切由雲哥哥決定便是。」正在此時,一陣鐘鼓之聲傳來,木青雲循聲望去,只見一座宏偉的寺廟就在前方不遠處,鐘鼓之聲正是自那寺廟傳來。
木青雲趕著馬車朝著那寺廟的方向而去。等到了寺廟之前,木青雲看到正門口一個牌匾上寫著「寒拾遺蹤」四個鎏金大字,便對車內的水含月說道:「月兒,我們到了姑蘇城外的寒山寺了。」說完之後停下了馬車,那蘇小漠先跳了下來,而後扶著水含月下了馬車。
水含月下車之後,看著寺廟門口的匾額問道:「雲哥哥,這上面明明寫的是『寒拾遺蹤』,你怎麼說是寒山寺呢?」
木青雲走過來扶著水含月的胳膊說道:「月兒有所不知,這『寒拾遺蹤』指的是唐代的兩位高僧在這寺廟的遺蹟和影響。這兩位高僧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唐太宗貞觀年間,兩位高僧來到這裡住持,因此改名為寒山寺。」
蘇小漠聞言大聲說道:「木公子真是無所不知啊,你若是趕考的話,定是個狀元郎,月兒姐姐你說是不是?」一邊說著,一邊將蘇老丈扶下車來。
壹零壹翻下馬來後,問木青雲道:「木英雄,我們今夜就在這寺廟投宿嗎?」說完之後又用右手按了按胸口。
木青雲扶著水含月向著山門邊走邊說道:「這寒山寺可是姑蘇有名的古剎,我們不妨看看這裡有沒有可以落腳的地方。」兩個人正在向前走著,突然之間山門大開,呼啦啦跑出一群年輕的尼姑和一群年輕姑娘,分作兩列站在山門之前。只見她們手拿長劍,對著木青雲幾人怒目而視。木青雲這才知道,這寒山寺如今是一個尼姑庵,看來那些年輕姑娘定是這寺內的俗家弟子。
而最後出來的是三位年紀稍長的尼姑。只見三個人站在山門之前,看著木青雲幾人,雙掌合十,嘴裡誦了句佛號「阿彌陀佛。」木青雲和水含月幾人
第171章 楓橋遠望